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诗-古诗-诗句-诗文-【鲁迅名言】鲁迅 《诗经》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5 16:05:40 人气:5 加入收藏 标签:诗经 鲁迅 文化 人类 语言

【鲁迅名言】鲁迅《诗经》

《诗经》是统治阶级出于政治实用目的而产生和收藏的。鲁迅是如何欣赏《诗经》的?

鲁迅处在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近代历史语境中,恰逢旧的价值体系崩溃,新的价值体系举步维艰的关键时期。时代要求新的结构重组和变革。因此,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新一代知识分子把寻求中华民族的“重生”作为他们最大的人生目标。鲁迅一生都在命运的转折中寻找中华民族真正崛起的内外力量。《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民间诗歌总集,不仅准确地反映了一个特殊时代的思想文化现实,而且传达了原始人人性的纯真。他们平凡而真实的生活经历隐藏在诗歌简短的语言中。鲁迅在关注《诗经》的同时,也完成了他批判现实和自我建构的历史任务。本文立足于鲁迅文本,对《诗经》话语进行了深入解读,阐明了鲁迅在《诗经》朴实话语中所经历的民族“重生”的内在动因。

《诗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鲁迅对它的关注和运用扩散到了浩如烟海的文本中。他不仅追溯了《诗经》的诞生,而且对《诗经》学史上尚无定论的删诗问题进行了评论。作为一个作家,他还对《诗经》独特的艺术风格做了精心的阐释。

本文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鲁迅《诗经》的起源。人类首先在集体生活中产生语言,然后在劳动中诞生艺术甚至文学。鲁迅在《外语谈》中认为,社会生活催生了语言的出现,自然也就催生了语言的艺术——文学[1]。起初,人类在共同生活中需要交流时,不仅依靠手势,还依靠声音,声音的演变导致了人类语言的形成。语言一步步成熟,从简单到华丽,从直白到含蓄,不同程度地表达了人类单纯的内心世界。再者,生活的复杂使内心的感情停滞不前,直到可以自由歌唱,这就需要更贴切、更自然的语言来传达,于是可以歌唱的“文学”就一步步产生了。《诗经》的出现顺应了这种发展趋势,是周初劳动者歌曲的结晶。它不仅传达了周人重视文德、强调"立人"的自觉意识,以察民情、风化世态、慎思的思想覆盖天下,而且生动地反映了统治者的统治思想,是统治思想转化为社会自觉意识的必然结果,隐含着春秋崇玉、治夷之意。

而且鲁迅还进一步探讨了《诗经》的内在结构和审美风格。《诗经》承载着周人的基本观念,是周人从周初到春秋中期文化观念深化和自觉的产物。因此,《诗经》的内部结构虽与之相适应,但却在周代社会意识形态的主题下,将形式与内容完美地统一起来,成为周代人治与德治的有机组成部分。鲁迅在《书与诗》一节中对其内部结构作了详细而简要的分析:

书中有六种形式,诗中有六种含义:一是风,二是赋,三是比,四是荣,五是雅,五是颂。风雅的自然颂歌:风,巷中的情诗;飘逸,宫廷之歌;颂,祠堂的音乐之歌。是“诗”的三大经典。赋兴以制:赋直抒胸臆;借物表志者;对事物感兴趣的人也对文字感兴趣。这是这首诗的第三个维度。风始于关穗,雅有大有小,潇雅始于鹿鸣,雅始于王文。这是第四个赞美清宫的开始。[2]

也就是说,鲁迅继承了前人《诗经》三经三纬四始的观点。一、《诗经》三经,即风、雅、颂。《毛诗序》认为,“风”是“情、礼、义”的个人表现,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风俗;《雅》是“谈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说之地被废”,反映国家治乱兴亡,“政小而大,故小而雅”;颂”是“美与德的描述,其成功告诸神明”。简而言之,风是最贴近下层劳动者现实生活的诗歌,雅传达了统治者的统治思想,颂是伴随着音乐和舞蹈的祈祷。第二,《诗经》的三个维度,即赋、比、兴。《诗经》上有“伏者,敷陈奇之事而言之”。比,由那个东西比这个东西还多。兴,先说些别的致话也罢(《诗经·列传》)。原著从追悼会变成了抒情理性的产物,用艺术的方式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理性精神。三、《诗经》四始,即风始于关绥、潇雅始于鹿鸣、戴亚始于王文、歌颂苗青。毛《诗品》认为"雅、雅、赞为诗之四始",郑认为"始为王道兴亡之因",这说明汉代文人了解《诗经》的内在结构,无疑准确地把握了《诗经》编排的真实意图。甚至流产后世,并被世界各国学者所继承和欣赏。

《诗经》充满了人类发展的积极因素,传达了生命的活力,这无疑吸引了从小受到古典文学熏陶的鲁迅。从他对《诗经》的深度解读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对《诗经》的精神向往。

在历史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类似的画面经常出现,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鲁迅总能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挖掘更深层的内在原因,在古今杂评中传达出一种批判的倾向。鲁迅的二心集?序言说:

在已经变质的旧社会,如果有人有不同意见,有一点小心思,肯定要吃大苦头。而攻击诬陷最凶的,又是同一阶层的人。他们认为这是最可恶的叛乱,比不同阶级的奴隶的叛乱还要恶劣,所以他们必须除掉他。我不知道全世界都是这样。读书的确可以陶冶一个人的精神,但我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安于现状”,通过模仿圣纪弦的例子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拿起了这本书的书名。然而,这并不能证明我是无产者。在一个班级里,到最后经常会吵架,也就是《诗经》里说的“兄弟撞墙”――但后来,不一定会“自卫”。[3]

鲁迅对人的麻木和无知很有感触,但他对世界的精辟和深刻的洞察,却成为鲁迅独特的色彩。诗经?潇雅?《长帝》中“兄弟争壁,洋人欺。每一个好朋友都没有蒸汽。”。也就是兄弟在自家墙里争论,有外族侵略,就一起对付。这时候他们是好朋友,在这里很久了,没有任何帮助。但在现代社会,中国人远不如他们的祖先那样顾全大局,最后可能不会“抵抗其侵略”。革命阵营内部军阀混战,告密陷害,反复陈述这种轻蔑的行为,使得“兄弟撞墙”的历史不断重演。

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蕴含着叛逆的传统,为现代知识分子提供了启示。鲁迅在分析《诗经》创作的同时,探讨了中华民族的“重生”。批判鲁迅和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主要是因为他们否定常态下的觉醒人格,维持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在外文中,鲁迅写道:“一个不识字的作家,虽然没有学者那样秀气,但他是朝气蓬勃的,新鲜的。”[4]

鲁迅常常以不受名师批评、不受旧文化感染的弊病来解释平民百姓的本性,因为在他看来,只有摆脱封建文化思想的腐蚀,恢复人类原有的鲜活的生命形式,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人民的国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鲁迅提倡文盲。他虽然看到了淳朴民众的闪光点,但也反复强调,只有有文化的人才能反思传统,只有读外国的书才能参与批判旧文化,接受和创造新文化。所以他主张“把文字给所有的人”,让他们用自己的声音记录自己的思想感情。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09820.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