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诗-古诗-诗句-诗文-出塞曲古诗王昌龄_王昌龄古诗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5 9:46:06 人气:4 加入收藏 标签:女性 表现 诗人 她们 形象 中的

王昌龄_王昌龄赛曲古诗词_古诗词中的女性形象

唐代王昌龄以其含蓄细腻的笔调,对女性生活和女性心理作了进一步的观察。他主要是怎么描述的?

女性题材是中国诗歌的传统内容。《诗经》塑造了大量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她们有着不同的身份、地位和性格。自《离骚》“香草美人”的创作开始,文人的诗词中就出现了女性形象,或者说诗人用她们来形容自己,表达自己才华失败的感受,如曹植的《美人》。或作为男性性欲的对象来表现其形体,如六朝以后的许多宫体诗。女人只是充当男人的代言或者玩物,没有独立的形象。这种情况从唐朝开始有所改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盛唐诗人王昌龄在表现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方面,有一些优秀的作品。

王昌龄作品中的女性题材主要有三种:闺情、宫怨和江南情歌,分别代表了少女和少妇的形象。

闺阁情诗自南朝开始创作,内容无外乎因离别而产生的留恋和怨恨,但写法却大相径庭。南朝诗人写艳遇时,往往只着眼于女性“独眠”的苦恼。“尘镜对日,夜夜寒空”(萧艺诗由永远在我心中)、“更恐参军,同床共枕空自怜”(小刚《视妻为与书记徐共寝》)& hellip& hellip所有这些担心和委屈,无非就是四个字:空床难守。

且看王昌龄这方面的代表作:永远在我心里。

闺中少妇从来不担心,会尽快在翠楼上补妆。

突然看见绿柳青青,心里难受;哦,后悔不该叫我丈夫去找侯丰。

第一句话指出,年轻女子起初并不感到悲伤。第二句“定妆”,意思是你刻意打扮,登上高楼。你自然不会费心打扮那么多去找愁恨。“豁然开朗”有个转折点。从楼里往外看,绿柳突然闯入视野。柳树是离别的象征。这种情况下,难免会让少妇受到伤害和失望,产生“悔夫教子,求封”的怨念。前三句都是写外在行为,一步步导致感情的突然发作。只有最后一句中的“后悔”二字,才能形容年轻女性的情感活动,含蓄而意味深长。这里的哀怨,绝不仅仅是缺枕幸福。她期望丈夫能有所贡献,但又担心他的饥寒安危,于是有了让他不要去的“后悔”之感。

同样是写男人眼中的女人心态,同样是表达闺房的主题,艺术效果却如此不同。前者只把女性当作享乐的对象,其语言淫秽。与其说是他们的女人,不如说是他们的玩物。而后者则是站在女性的角度,体验女性微妙细致的心态。这里的女人独立而有自我意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文人审美心态的不同。自两晋以来,纵欲享乐之风一直延续到南朝,罗宗强先生将其归结为“一种重娱乐,尚轻佻的文学思潮”。当时风俗奢靡,皇族骄奢淫逸,文学修养很高。为了追求感官刺激和享受,他们把笔墨转向了游戏、宴饮、吟诵之事甚至闺房。艺术虽有发展,但境界狭窄,格调低俗。到了唐初,强大,开明,繁荣。文人的心态自然从那个狭隘温柔的小镇中解脱出来,变得开朗、激情、豪迈。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充沛的慷慨和理想。即使是表现闺阁题材的诗歌,也能窥见盛唐时期的这种社会心理。“永远在我心里”,虽然写着“后悔教老公找印”,但恰恰说明老公上战场的原因正是因为老婆的劝说。纵观全诗,可以看出是怨而不怒,悲而不伤,悲而不淡,心境繁华。

王昌龄所有关于女性的诗中,宫怨诗所占比例最大,而且都是七言绝句。长陵被誉为“七大名作”,沈德潜评价说“情深而苦,意模糊”(《诗??语言”)。宫怨,顾名思义,描述的是宫女内心的苦涩。以前的作品,如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就表现了这一主题。

唐代后来的诗人,描写宫怨,不仅借此机会抒发情怀,而且对宫中女性的不幸遭遇和惨淡境遇表示同情。王昌龄尤其擅长通过景物对比和细节情态表现人物细腻微妙的内心世界。如《西宫春怨》:

西宫夜花香,欲卷珠帘恨春来。

抱云见月深,朦胧树色藏太阳。

夜更深了,花香扑鼻。这是一个温柔的夜晚,但女主角还没有上床,独自徘徊,珠帘想卷起来却卷不起来,倚着琴竖琴弹琴却不弹,仿佛在期待着什么。然而,抬头所能看到的,只有冷月和月下朦胧的树色。远处的昭阳殿在舞动的枝叶间依稀可见,那是国王和宠妃欢笑的地方,女主角的小春怨也由此而来。春天是多愁善感的季节,尤其是对于住在深宫的女人来说。她渴望得到国王的怜悯,但她越期待,就越无望。唐代诗人谭说“& lsquo谢云和& rsquo以态迷人,以情苦涩,恰如其分。纵观整个道,没有一个“怨”字。但从女主角欲静而不静,坐立不安的行为中,处处都能感受到深深的忧郁和微妙的感情,可谓“极怨之歌”。

还有一些王昌龄的代表作,表现的是宫女内心的阴暗,往往更具讽刺意味。如《春宫之歌》:

昨夜的春风吹开了井里的桃花,未央宫前的月亮高挂天空。

平阳家的歌妓被皇上看上了,皇上在帘外微寒的天气里给了她锦袍。

这首诗以宫女的口吻,描写了一个新人接受的辉煌场面。第一点是下个季节桃花盛开,说明是春天的季节。说明时间,“月高”证明是深夜。第三句,用卫子夫的故事介绍新人上台。在这个温暖的季节,国王怕爱妻着凉,却亲自赐锦袍抵御“倒春寒”,可谓体贴入微,溺爱至极。但是,对于那些看到这一幕就失宠的人来说,却是“更加尴尬”。沈德潜评论说:“想得到别人的青睐很容易,但自己却失宠了。这个要求超出了字符串。"

例如,长信秋词之四:

如果不幸的人的命运是长久地陷入沉思,那么在他的脑海中再次看到国王醒来的梦。

灯照西宫,知是夜饮,明察恩宠。

同样,也是从失宠者的角度写的。与上一首相比,这首歌直接展现了失宠者的内心活动。我被宠了很久,但突然在梦里想起,醒来有一种真假模糊的感觉。然后我看到远处灯火通明的西宫在晚上喝酒,我不禁自嘲,心里难过。色未衰,宠已衰,艺已去,情已去。它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国王的反复无常,宫嫔妃制度对宫女身心的压迫和束缚,并对她们的处境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王昌龄的宫怨诗,写得缠绵含蓄,内涵无穷,寓意真挚,却有意不合逻辑,有“一个风流倜傥人的遗风”。同时也恰恰展现了长陵七绝的艺术功力,古人将其与太白并列,称为“神作”、“千年绝句”。在胡应麟的诗中是这样说的:“你柔美婉约,意为无限,山之美隐于外,如清宫中弦,吟叹三声。”

与上述闺阁诗不同,王昌龄的其他作品表现了江南少女、少妇的妩媚、典雅、活泼、自然,是她女性诗歌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纯洁而坚强,明亮而大方,一扫“悲伤的迷雾”。

且看《浣纱姑娘》诗:

钱塘江上是谁家?河上的女儿赢得了所有的花。

吴不在,不能出门,吹嘘自己公然来洗纱。

第一句是问句,语气不凡。关于浣纱姑娘是极其美好的。人们习惯用花来比喻美丽,诗人称之为“河上的女儿”,尤其是花,因为它娇嫩美丽。第二句之后,今天写的,有美人之美,却又无惧被献于吴宫,只好公然被河水冲刷。乔云:“以施之名,以为浪,妙哉。”(《炉边诗话》卷三)诗全出自口语,不矫揉造作,自然质朴,正所谓“怒远,无濒死余烬”。创造美好的大自然,谁是裁判”,独特的精神。

王昌龄非常善于把握和描写女性之美。他作品中的女性漂亮活泼,自然,有一种简单生动的动人力量。南朝的诗人也描写女性的美。她们极力细致地刻画女性的风韵和魅力,写她们玉手香汗,写她们薄衫细腰,写她们发髻鬓角,写她们撒娇,写她们女人味,几乎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无微不至。然而,他们对女性的审美是基于一种生理本能和需要。他们乐于享受女性带来的生理快感,也乐于描述这种浪漫的体验。而我们在王昌龄的诗歌和很多唐代诗人以女性为表现对象的诗歌中,却很少看到这些,往往只是某一个细节点表现出整体特征。如前所述,“春日定妆”、“斜握云”、“莲面向脸”生动传神,是表现手法的新变化,是审美追求和体验的进步。

对于王昌龄女性形象的表现,她的艺术手法也颇具特色。他善于通过捕捉景物来渲染感情,用凝练的笔法表现出来,美如弹丸又不失自然之趣。诗人擅长心理描写,尤其是对瞬间感受的把握,如柳色之奇,南宫之明漏,西部寒鸦之日影。瞬间所有的深刻细微的触动都被精准的概括了,幽深婉约,怨而不怒。

千百年来,女性一直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主题。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无数不同身份、地位、年龄、气质的女性形象。王昌龄笔下的这三类女性,未必是最生动的,也可能有“男作闺音”的遗憾。但就他们的思想艺术成就而言,无疑是较前代前进了一大步,对后世也是有启发的。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09614.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