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轻松的做衣服|你可以轻松的做的就是你应该坚持做的。经典励志故事
人们总是喜欢鼓励一个人去努力,尤其是当我们认为这样的努力对他有益的时候。慢慢的,“勤劳”就成了图腾,大家都崇拜,就像迷恋古诗词里“又是一个前途光明的村庄”的境界。
这种对努力工作的痴迷有时会导致我们在困难的事情上花费大量时间。
一个人是应该为了克服自己的缺点而努力达到正常水平,还是应该果断放弃自己的缺点,发挥自己的长处?显然,后者更合理。但很多时候,我们穷尽一生,只是为了让短板变得普通,于是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一个平庸的正常人。
以我自己为例。我在一个生活安逸的小城市长大,在一个企业子弟小学读书。小时候接触最多的英语是大白兔糖纸上的“whiterabbit”。
从第一堂英语课开始,我就知道自己缺乏学习语言的天赋。虽然我尽力去回忆,回家放下书包,但是我发现那天学的单词我一个都看不懂。王成峰的爸爸带我去同学家走了十多分钟的路去问单词的发音。那个女孩和我一样,从来没有学过英语,但是觉得学英语好容易,最后成了英语课的代表。
我爸对我的英语很不爽,早上5点就拉我起来背单词,请了全市最好的英语老师辅导,收效甚微。
当隔壁一个哥哥凭借一台小录音机成为自考学生,考上了某大学的英语专业,父亲的希望又被点燃了,他给我买了一台和他大哥一模一样的录音机。
录音机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但并没有让我成为英语尖子生。
无论我多么努力,英语仍然是我的短板。我需要比优秀的英语学生多花三倍的时间背单词。回家吃个饭就忘了一半,只好不断重复记忆。一度觉得很自卑,怀疑自己脑袋里少了什么。但是,这显然不是智商问题。不然你解释不了为什么我数学物理成绩遥遥领先,也不是记忆力问题。不然你没法解释我能把语文历史地理背下来。
隔壁的哥哥一直是我父亲激励或者说“打击”我的武器。高三第一天,当我发现他居然成了我的英语老师时,我在脑子里默念了三遍《快地震》。
直到大学毕业,英语一直是我花精力最多,但效果最差的科目。
工作后,虽然很少有机会使用英语,但学习英语的冲动还是没有规律,总觉得不甘心。在英语考场上努力;帮助外国朋友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看电影原著,被诙谐幽默的台词逗乐,这些精彩的场景经常出现在我的梦里。
上海,cnn,新东方,新频道的每一节15分钟口语课我都试过了,不是说一点进步都没有。至少在国外旅游的时候,我敢问妹子空要饮料,但离我的梦想还是很远。
我认识的一个温州女人,没上过大学,天天在家看美剧。两年后,她去了美国陪她,交了很多美国朋友。相比我20年的英语学习历史,她根本没有学过英语,只是在赶剧的同时掌握了一门新的语言。
“再苦,努力就会成功”真是传统教育给我们的一碗毒鸡汤。这就导致了另一种错误的认知:似乎只有努力的事情才值得我们去努力,努力本身比好的事情更值得称赞。
我们的进步是由成功而不是挫折推动的。没有多少人比他更失意,更勇敢。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就能取得小小的成功,它能刺激我们心甘情愿地投入更多的精力,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们永远不会后悔我们的衣服变宽了。
当然,每个人成功之后,都会渲染一路走来的艰辛,这是后话。更何况拥有一颗光明的心和在黑暗中摸索不见光明是两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