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笔记-读书笔记-《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2000字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7/25 12:16:13 人气:17 加入收藏 标签:我们 中国 企业 三十 一个 历史

激荡三十年札记2000字

《激荡三十年》2000字读书笔记

读一部经典,品味一种生活。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的确是一本好书。流畅的字里行间有着压倒一切的激情,细腻、冷静、睿智,以至于我常常怀疑我在读的是一部企业史,还是一部关于中国企业的纪实文学报道。既然是好书,就没有理由半途而废。

描述中国从1978年到2008年的企业历史并不容易。正如吴晓波所承认的,完成一部跨越30年的宏大叙事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不知道是仅仅为了结构的方便还是为了迎合读者的心理,吴晓波选择了编年叙事的形式。这种形式让看了这三十年的读者很难不坐对位置,跟着作者的笔一个接一个地回忆当初的经历。

如果以1978年为基准,那么我将在六年后出生,按照我在中国公司的第一年吴晓波的说法。那一年,邓小平首次南巡,万科、海尔、联想相继诞生。那一年,最火的民间词是“大家都下海吧”。可惜那一年我还只是个婴儿,除了吃喝什么都不管。之后的25年,我纠结于小农思想,不自觉地与时代变迁保持着若即若离。我相信这也是大部分人的生存状态,面对历史的变迁不愿意主动,所以对历史的感觉总是模糊不清,缺乏自信。书中提到,曾宏曾经红极一时的话语背后,有一系列精彩的故事,如价格突破、南巡讲话、国进民退、古浪之争等。然而,当我试图用自己的经历去理解这些话的时候,我几乎无从下手,恍惚中一切都是梦幻的。对此,《激荡三十年》可以算作一记耳光空,落在我虚度的青春上而不自知。

回到历史本身,中国78年后的企业发展,说白了就是国有、民营、外资企业三股势力斗争的历史,至今依然存在。相比国企的正统出身和外资企业的强大实力,民营企业家除了敏锐的嗅觉和顽强的斗志,真的没有什么可以和对手抗衡的。但就是这样一个生于野外,并非没有野蛮,性情随波逐流,坚忍不拔,勇于收获的群体,让自己的企业不可思议地超越体制成长,在没有任何资源、市场、人才、政策、资金甚至地理位置优势的情况下,实现了高速成长。机会自然是有的,原始积累的灰色性是避免不了的。但是,毫无疑问,民营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气质,对我们年轻人的成长更有借鉴意义。我突然想到一个人,史玉柱。我和国内大多数人一样,一直把史玉柱当成黄金搭档和脑白金的代名词。但现在看了书里关于他的故事,看到一个巨人在舞台上光芒四射,迅速倒下然后重生的过程,以及一个民营企业家永不放弃的传奇人生,我感到一丝敬佩。失败和挫折是人生无法回避的话题,对成功和顺利的向往甚至会让解决问题变得更加困难。那么,在前途未知的人生路上,又有多少人能交出像史玉柱那样的答案呢?

博采众长,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抛开中国企业的具体案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意志的变迁轨迹对个体的发展也有启示。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再到可持续发展,从无条件保护国有企业到大规模推进国退民进再到国家对生命线行业的坚定垄断,从开放沿海城市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成功加入WTO,虽然政策设计往往是反复的或模棱两可的, 而且政策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国家完善体制机制的努力没有白费,改革的意志不可阻挡。 另一方面,从我们蹒跚学步第一次尝试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不就走上了一条不可逆转的成长之路吗?我们注定要不断接受考验,不断走弯路,不断调整自己,不断明确目标。其实我们的人生和摸着石头过河是一样的。就像国家的改革实践,我们经历了很多激情的尝试,才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但是,一个人对未来的期望是无法和国家相比的,所以我们要懂得30岁前的加法,30岁后的减法。当我们不再年少轻狂,不敢说重头再来是什么大事的时候,一定要学会理性思考,谨慎选择,以负责任的人生态度,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自己认定的事业中去。

读《激荡三十年》无疑是一个复杂的经历过程:善良,因为它与这段历史有25年的交集;不熟悉,因为我总是不问世事;激动,因为青春的躁动是由创业者的故事挑起的;遗憾,因为我们匆匆走过了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幸运的是,作为一个无名小卒,至少我没有成为改革大起大落的牺牲品。上世纪90年代末黑幕基金留下的教训是惨痛的。它提醒小人物不要被财富左右。集体疯狂可以瞬间敲开天堂之门,但一定会一头扎进地狱深渊。在这里,我不是说做价值判断。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参与历史的方式,每种方式都隐含着历史的必然选择。然而,就像湖水色彩斑斓,水波冰冷,时间冷了几百代。时间会冷却一切喧嚣与躁动,只留下有序、理性、顽强的力量,稳步推动历史前进。这样,曾经波澜不惊的生活,也算是有序、理性、有韧性的了。希望未来的30年,我们这些小人物能有更多的热情和信心,为这个时代承担起责任。

《激荡三十年》2000字读书笔记

我第一次读这套书是在一年前。现在回头看一点也不枯燥,但会立刻被独特的视角、精准的叙述、精彩的评论深深吸引。这套被称为新产品列传的企业历史记录,的确值得每一个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国家命运的人精读和收藏。尤其是我们这些出生在这30年前半年,在经济领域工作的人,更应该仔细阅读和思考,了解我们成长的时代发生了怎样的巨变。形势比人强。只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才能因势利导,乘势而上。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有几个写作特点。

是编年和头条。作者将这三十年罗列出来,一年一章,逐年叙述,穿插相似年份的对比和相似事件的评论,更便于读者把握时间坐标,可以举一反三,贯穿全书。作者也用几句短语或短句作为各年份的标题词,如1981年的《笼与鸟》、1992年的《春天的故事》、2001年的《中国入世与入世》等。,都精准提炼了每一年的大事,勾勒的一目了然。现在对于很多不熟悉历史的年轻人来说,这种按照时间线索的梳理和总结是最直观有效的。

第二,春秋笔法与民间视角。作者吴晓波是一名财经记者,他与书中的许多人物都有过交流。在这套书中,他没有讲官腔,也没有唱高调。而是以一个亲历者和历史学家的视角,带着思想家和知识分子的情怀,尽可能真实地叙述事件和人物,用一种很好的方式讲述。字里行间,既能看到重大事件的原貌,又能感受到他对人民前途和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健力宝之父李经纬的描述。作者真实地写出了在那个不太遥远的时代,一个企业家与政府在企业产权问题上的博弈,以及失败的必然结果。还配上了整本书最震撼的一张照片,李经纬在公司股权转让给他人的仪式上含泪问天,语重心长,来说明一个企业家在特殊环境下的心酸和无奈。这是作者理性与感性的结合。

三是似曾相识,志存高远。看这套书让我想起了茨威格的《当人类群星闪耀》和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吴晓波毫不掩饰他对前一本书的钦佩,认为这本书令人兴奋和激动。《激荡三十年》中,挥之不去的浪漫主义和对历史事件的重视,是茨威格的血脉。后一本书的风格可能对吴的影响更大,无论是编年体裁还是企业人物历史单元,更像是对曼彻斯特的致敬。这两本书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一本厚厚的巨著,但也是传记中的经典。《激荡三十年》这本书吸收了前者的灵魂和后者的肉体,既模仿和超越了前人的伟大传记,又填补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史的空白,野心不小。此外,现在的吴晓波作为专栏作家,依然用同样的笔触描写清末民国时期的企业和企业家,继承了他在本书中的一贯风格。

回到书上。我很喜欢这部两卷本的传记,因为它不仅史料价值很高,而且思想性很强,发人深省:

第一,在中国从事商业活动,对政治的无知是最大的风险。要知道,这个30年传奇的起点是政治因素造成的。在此期间,人们被政治或政策变化所淹没,如腾笼换鸟、南巡讲话、产权改革、宏观调控等。在这30年的风风雨雨中,很多企业和企业家因为把握政治脉搏的能力不同,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命运。我们不仅可以在政企博弈中看到和的悲剧,还可以看到和柳传志的老底。无论是铁本戴国芳和郭付星广昌在同一轮宏观调控中的不同结局,还是温州八大天王在投机倒把罪下的共同遭遇,都令人感叹。这对我们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时刻对政治和政策保持敏感,在行业选择、经营区域、资金配置等多方面跟风。,从而趋利避害,发展壮大。

第二,企业管理层必须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企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也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阶段。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种财富失衡刺激着普罗大众的神经,只要能赚钱,他们什么都干得出来。所以保健品不实用,只做广告,南德珠峰和牟空的爆炸,证券市场的猖狂丑闻,等等,等等。企业的目标是盈利,但企业的生命来源于社会,必须对社会和公众负责。缺乏责任感和道德感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企业对消费者不负责任,消费者反过来也不信任企业。信心不足导致经济负外部性过大,交易成本高,经济效率难以提高。不解决这个僵局,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可能得到长期发展。

最后,中国企业过去30年的很多问题都没有解决。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还在摸着石头过河,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从《激荡三十年》中,我们可以看到沈太傅集资如何让人倾家荡产,吕梁、德隆系如何坐大股市,各种富豪榜如何变成跌榜。时至今日,这些问题依然一再出现:就在几天前,被誉为民间天使投资第一人的刘晓人因非法集资被抓。和沈泰富一样,他是包装大师,但他只是改变了风险投资的概念。现在股市依然充斥着庄家,这是证券行业公开的秘密,只是资金量更大,手法更隐蔽;迄今为止,许多富人仍然害怕登上富豪榜,前首富黄漫光宇的入狱再次验证了福布斯的咒语。这也是我看完这本书最大的遗憾:中国的市场机制还不完善,我们的政府、企业和个人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不能因为一些问题就不吃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和巨大进步是不可否认的。如今,中国的GDP已经从三十年前的世界第十位上升到第四位,与欧美国家在金融危机下的惨淡经营相比,更加繁荣。《激荡三十年》记载的企业历史,是这三十年发展的绝佳注脚。企业是微观经济层面最活跃的个体。当今世界,企业的兴衰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经济的兴衰,也是国家的兴衰。

事实上,历史叙事是冰冷的,亲历事件的人的喜怒哀乐,对他们自己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但对我们读者来说,只是印在这几百页纸上的文字。历史叙述也是残酷的。那些被读者认可的赢家和输家,似乎已经有了定论,赢了王者,输了敌人。历史叙事还是比较狭隘的,作者的年龄、材料、思想往往影响叙事的真实性。所以,我们爱《激荡三十年》,但也不能太执着于此。它不能告诉我们大洋彼岸的是什么感觉,牟能否东山再起,面对宏观调控,郭广昌会怎么做。这些都需要我们超越书本,自己去寻找答案。我们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才有机会超越前人和这段历史,为祖国未来30年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激荡三十年》2000字读书笔记

三十年风起云涌,吹在我们脸上,八千英烈已去。这是我读完《激荡三十年》的感受。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一个特殊而不平凡的阶段。它源于文革后的关键时刻,国家领导人环顾四周后做出的英明决策。告别贫困,追求富裕,是13亿人民的迫切愿望。这段浓墨重彩的历史是齐心协力写就的,是一个大国30年从3624.1亿元到30067亿元的波澜壮阔的进步。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总结、反映、表达这三十年历史的书籍、纪录片、影视剧不计其数。在此,我想推荐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第一、二卷)。以编年体的风格,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以一个记者敏锐而独特的眼光,忠实地记录了1978年以来每一年历史上可以记载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一个一个。就在不久前。那些曾经在报纸、媒体上吸引全国经济、商业、政治、市场、民间的大事件、大人物、大品牌,那些熟悉的人名、地名、产品名,在你眼前像花一样闪现,像星一样闪耀。在历史机遇面前,有人瞥见了机遇,跳起来抓住了机遇,实现了快速发展和快速扩张;随着改革的进程,有的人在不断理清思路的过程中跌宕起伏;有些人一直站在政策的最前沿,利用转型期的中国经济;还有更多的人,他们用自己的勤奋和奋斗,书写了这个英雄时代的英雄史。

掩盖我的思想,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经常想起和思考的不仅仅是无数的事件和杰出的英雄,还有下面的问题。我想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知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他不会用自己的结论去圈别人的想法。作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系统地、宏观地、冷静地思考这些问题,应该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规律、趋势和全局,做好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然而,过去10年或30年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变。不可否认,当市场主体已经做到了从产品生产到商品生产再到资本运作的阶段,对经济的管理还在计划和市场的泥潭里。这就像两队之间的接力赛。一支队伍已经到了第三站,另一支队伍还在交接第一或第二站。这是一个值得深思,亟待改变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才能说是与时俱进,才能有助于解放生产力,而不是束缚发展的活力。

其次,30年来市场主体的权力转换与博弈是本文最精彩的演绎。但这不是一条公开的线路。开放的线是时间。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可以看到国企、民企、跨国企业在神州大地上如火如荼。这三种力量谁优谁劣,谁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谁更能代表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谁来维护中国大多数人民的更长远利益?作者没有说明,我也很难简单的得出谁对谁错的二分法结论。这个结论需要每个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来做出。应该说,这三股力量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已经并正在做出巨大贡献。正确评价它们的作用,将有助于我们借助这三种力量正确地发展经济。然而,蛋糕只有一个,他们都想多切一些。因此,他们不断地批评对方的缺点。说白了就是利益之争,市场份额之争。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清楚的知道这些事情,我会对那些吵吵闹闹的事情做出明确的决定。

第三,企业家在改革过程中的命运值得我们同情和关注。改革意味着突破过时的观念、法律和政策的障碍。企业家作为市场上最有活力的人,思维活跃,思维敏锐,能看到人们看不到的,想到人们想不到的,处处占据高地,占得先机。这是他们的优势。然而,法律壁垒、政策壁垒、民众观念的落后、媒体的过度关注以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贪婪本性,往往毁了第一个吃螃蟹者的名声,成为后来者的敲门砖。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压制商业的国家。但是,要步入全球经济,实现和平崛起,完成复兴大业,需要所有优秀的企业家在陌生的国度开拓新的疆域。因此,如何发现和培养企业家的成长,使他们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承担起对国家、民族和人类的责任感,使追求财富和创造财富成为一种幸福,一种成就而不是万恶之源,也是一个需要正确对待和引导的问题。

第四,核心技术一直是中国制造的软肋。在古代,技术被视为一种奇特的技能,从业人员也排在学者和农民之后,社会地位仅高于商业。对技术的重视,要从建国后构建完整的工业体系开始。然而,我们的技术分层就像中国的劳动力一样。有尖端的科学家,也有低端的农民工,但缺乏中高端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我们的航天员实现了太空行走,但与老百姓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家电核心技术,没有一项是中国自己的。实践证明,核心技术买不来,进口不来,不是我们不想要,而是人家不想要。技术的核心是科研人员智慧和努力的结晶。它需要全社会选择和支持领先的技术和产品,更重要的是科技人员冷静而不鲁莽地解决问题,商家赤膊上阵,不把价格作为利器。然而,一项新技术的发明和创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当中国的产品以其高质量和优秀的产品走向世界时,预计中国的技术也会在自己的产品中分一杯羹。

三十年的激流勇进过去了。在新的阶段,我们也将书写新的历史。回望《激荡三十年》,愿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走好每一步,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像一座大山一样在大地上稳步崛起,鹤立鸡群!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01333.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