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庙里的对联都是给三国人物做的。关于诸葛亮的对联我们能看出什么?
对联,俗称对联、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样式。从古至今,它以简洁的语言、工整的对仗、直白的表达、朗朗上口的语言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尤其是名胜古迹的对联,早就是一种重要的形式,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广大群众,上至文学家学者,下至编年史、评论古今、评论人物、场景。此外,这些对联中有许多是著名书法家写的,因其思想内容和艺术书法而受到数百万游客的喜爱。全国各地的武侯祠也留下了许多历代书写和镌刻的对联。研究这个可以发现,诸葛亮是历代对联赞美的政治家、军事家。这里就举几幅明清和近代的武侯祠对联,看看后人是怎么用对联评价诸葛亮的。
(一)
用对联来表达对诸葛亮崇敬和敬仰之情的人占武侯祠对联的绝大多数,成为武侯祠对联的主流和特色。代表了当时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诸葛亮评价的主导方向。这些对联有的描写诸葛亮的功绩,有的赞美诸葛亮的精神,有的抒发自己的情怀,一直为人们所欣赏。陕西岐山县五丈原的诸葛亮庙里有一副赞美诸葛亮的对联。它是这样写的:
“肝义胆忠,二表自六经;寄售后,三代再一人。”
这幅对联,出自一位匿名人士之手,并没有对诸葛亮的一生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而是歌颂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将自己的孤儿托付一生,耗尽忠智,至死不渝。五丈原是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在军中病逝。他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作者没有以对联的方式概括他的生平事迹,而是主要赞扬了他“孤注一掷”、“宁死不屈”的精神,这与五丈原诸葛亮庙的特色位置和环境十分契合。而诸葛亮晋升到“三代后一人”的地位,也是备受推崇。
成都武侯祠有一幅清末四川巡抚沈葆桢留下的对联,饱含情怀:
“地有坚点,南寻丞相祠堂,同名悬宇宙;
桥到万里,东到襄阳,问老人,江楼有几个人记得彼此?"
这幅对联的作者是著名禁烟部长林则徐的女婿,深受岳父影响。沈子晋当兵做官后,官声更好了。他在参观武侯祠时,想到了诸葛亮在襄阳隆中的故居,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敬和敬仰。笔者来到号称“名垂宇宙”的丞相诸葛亮祠堂祭奠,自然想到了诸葛亮在襄阳隆中辛勤劳作的地方。1000多年后,人们依然一致称赞诸葛亮的处境,用“几个人在江楼相知”来表达后人和作者对诸葛亮的无限怀念,让人深深怀念诸葛亮。这种赞美也是古代人很难得到的。
武侯祠的对联中,描写诸葛亮生平事迹以赞美诸葛亮的对联占了大部分。下面两对是湖北襄樊古龙中的。
“两块表付三分忧,一对抵千年。”
这是明代学者游钧在三姑堂正门题写的对联。《商联》中提到的“两表”,即前后的“师表”,是王朝五、六年,诸葛亮在其二师离魏之前,对的心态和态度的表述。其中回顾了刘备当年三访草堂,故称“三顾茅庐”。底线所说的“一对”指的是“隆中对”,因为这是诸葛亮交心谈自己的政治抱负,他提出了一个完整的计划,让刘备自己去思考。以后,诸葛亮按照这个计划协助刘备父子建立蜀汉政权,并以此为基础“复兴汉室”。三顾堂也是这样,用“钱球”也很确切。
1965年1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为古隆中题词:
"第三张传票加重了他处理国家大事的负担,让我们谈谈过去和现在."
董老借用杜甫的七律&公牛;书香诗里的句子是上面的对联,我正好有下面的对联和这句话很吻合。他紧紧抓住了诸葛亮出山时的“三顾”和“一对”两大亮点。它深刻地表达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关怀。
(二)
在武侯祠的众多对联中,有的既赞扬了诸葛亮的功绩,又评论了他未竟的事业,也很恰当。由于对联不像格律诗那样受字数的限制,写起来相对自由,所以作者可以自由地、简明扼要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并集中于意义。因此,对诸葛亮的评价更加灵活客观。湖北襄樊古龙武侯祠有一幅长联,是清代学者吴尧斗所写:
“布千年啸,草永草堂,潜龙叠起,蜀丞相鞠躬尽瘁,不得不为;
竹帛名传两代,汉室将尽,云翳羽消,杜少陵心酸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