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赏析-朗诵《游子吟》视频_《游子吟》原文及赏析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7/24 0:00:48 人气:6 加入收藏 标签:母亲 儿子 母爱 游子

背诵《游子吟》视频_原文及欣赏《游子吟》

《游子吟》写于溧阳。诗人事业受挫,经历了世态炎凉。这时,他更加意识到亲情的可贵,于是写下了这首发自内心、感人肺腑的赞美母亲的诗。

唐朝:孟郊

原文

母亲用手中的针线,为长途跋涉的儿子赶制衣服。

出发前,缝了一针,怕儿子回来晚了衣服破损。

谁敢说像弱者这样孝顺的孩子,能像春天的阳光一样回报母亲的爱?

慈爱的母亲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做衣服。

临走前,他把它缝得紧紧的,怕儿子回来晚了,衣服被弄坏。

谁敢说儿女弱孝如草,就能报答春晖普泽这样慈母的恩情?

(1)流浪者:古代被称为寄居者的人。尹:诗名。

(2)游子:指诗人本人,以及背井离乡的游子。

(3)亲:会。

(4)恐惧:担心。归来:回来,回家。

5]谁说的:一个是“难”。说:说。寸草:草。这里有一个对孩子的比喻。心:语义双关,既指植物的茎,也指儿童的心灵。

【6】奖励:奖励。三惠:春天明媚的阳光,指的是慈母的慈祥。春天:过去农历正月叫孟春,二月叫仲春,三月叫季春,合称“三春”。惠:阳光。形容母爱是春天里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在孩子身上。

深沉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孩子。然而,对于孟娇这个常年居无定所的漂泊流浪者来说,最难忘的时刻,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这首诗描写了此时慈母缝衣的平凡场景,却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前两句“慈母手中的线,为她任性的男孩的身体做衣服”用“线”和“衣服”这两个很常见的东西,将“慈母”和“流浪的儿子”紧密联系在一起,描述了母子之间的骨肉亲情。三四句话,“她小心翼翼地缝纫,彻底地修补,害怕延误会让他晚回家”,通过描述一位慈爱的母亲为一个流浪者匆忙准备衣服的行动和心理,加深了这种有血有肉的感觉。母亲的千针万针都是“紧缝”的,因为怕儿子“耽误”了,回不来。伟大的母爱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自然流露出来的。前四句写的很白,没有任何修饰,但是慈母的形象真的很感人。

最后两句“可是一寸长草有多少爱,你得到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讴歌母爱。这两句话采用了传统的比喻:孩子如草,母爱如春日阳光。万一孩子怎么报答母爱?绝对的对比,具象的比喻,一个单纯的孩子对慈母发自内心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颂歌。在仕途失意的情况下,诗人经历了世态炎凉和终身贫困,因而更加意识到亲情的可贵。“诗由心生,愁由心生”(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未画也未刻,清新流畅,质朴无华,诗意浓郁醇厚。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们所共有的平凡而伟大的人性美,因此赢得了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强烈共鸣。直到清代,溧阳有两位诗人吟诵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箩,公交栏萦绕我”(石启生《写怀》),“多少泪一直,染手缝衣”(彭贵《建初我弟来访我家》),可见此诗为后人所作。

《游子吟》这首诗的根本出发点是歌颂人间伟大的母爱。首先是建立在儿子思念母亲的前提下,想到母亲在出远门前在油灯下给自己缝衣服的情景。简单朴素的场景,描绘了母亲为儿子做出的奉献,包含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其次,儿子意识到亲情的可贵,却在生活和仕途的压力下不得不离开母亲。文章最后把母爱的光辉升华到了一定的高度,衬托出了最柔软的内心,那就是对母亲的思念。孟郊《游子吟》是50岁时写于常州溧阳市的一首诗。对创作背景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1)家庭背景;(2)职业挫折;(3)长期与母亲分离。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00286.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