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年底,一座比传统装置小一半、磁场强度却翻倍的“人造太阳”将在合肥科学岛点火。它不只是一台实验设备,更是一份来自东方的科技宣言——聚变能源的未来,正从“大而全”的时代转向“快而实”的新纪元。
中国科学院正式启动“燃烧等离子体”国际科学计划,推出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目标直指2030年前实现聚变发电。与ITER缓慢推进不同,中国选择了一条更激进、更务实的路径:用更强磁场、更小体积、更高功率密度,把聚变从实验室推向工程落地。
这一转向,不只是技术路线的调整,更是全球科技合作格局的重构。当某些国家收紧技术封锁、退守单边主义时,中国却在聚变领域打开大门。十余个国家的科学家齐聚合肥,签署《合肥聚变宣言》,承诺共享平台、共研技术、共育人才。这不是空洞口号,而是实打实的开放:全球科研人员可申请基金、使用装置、参与实验,中国甚至为涉氚平台投入超13亿元,直面最敏感的技术瓶颈。
为何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因为中国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追赶的新路。美国CFS公司押注高温超导磁体,英国全力推进球形托卡马克STEP计划,日本、韩国也在下一代设计中引入紧凑化理念——这些路径,无一不与BEST的技术逻辑同频共振。全球聚变研究的重心,正从“谁建得更大”转向“谁跑得更快、谁更便宜”。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合作模式。ITER依赖政府间漫长谈判,决策迟缓;而中国以科研机构为主导,设立开放基金、推动高频互访、建设协作中心,构建起低门槛、高效率的创新生态。这种“科学共同体”式的合作,不靠强制绑定,而靠价值吸引,正在成为科技全球化的新型范式。
聚变不仅是能源革命,更是治理实验。当人类共同面对气候危机与能源困局,封闭只会延缓突破,开放才能加速抵达。合肥的聚变之光,照亮的不只是未来电网,更是一条以共享、协作、务实为底色的全球科技新路径。
真正的领先,不是封锁,而是引领他人追随。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