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科技改变生活的方式千奇百怪,今年春晚的舞台直接给观众整了个“活久见”——机器人跳起了东北大秧歌,还能抡起手绢扭得虎虎生风!
是的,你没听错,不是AI修图,也不是CG动画,而是货真价实的“铁疙瘩”在大舞台上秀了一把身段。
要知道,东北大秧歌那可是讲究身姿舒展、扭动流畅的,别说机械动作生硬的机器人,就连很多年轻人都未必能扭得地道。然而,今年春晚的舞台上,一群身穿红衣的“铁家伙”竟然踩着鼓点,手绢飞舞,动作协调得让人忍不住怀疑:“这确定是机器?不是人?”观众们的第一反应大多是惊讶和好奇,纷纷发弹幕感叹!
“科技的尽头是广场舞?”
“未来的大妈们要不要考虑升级成AI版?”
“秧BOT”惊艳全场,幕后主角浮出水面
1月28日晚,由张艺谋导演,杭州宇树科技与新疆艺术学院联合打造的创意融合舞蹈《秧BOT》正式亮相央视春晚,短短几分钟的演出让观众大呼过瘾。
这个节目让人真正看到了传统民俗文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奇妙结合。机器人们不仅能跟上鼓点节奏,还能在舞蹈过程中进行复杂的协调动作,甚至模仿人类“随手一甩”的丢手绢动作,这一细节让不少人惊掉了下巴。
如果只是简单的肢体摆动,那倒也没啥特别的,毕竟AI跳舞已经不算新鲜事。但问题是——秧歌可不是普通的机械摆臂,而是带有韵律、节奏感、幅度感的“扭”! 让机器人学会“扭”,不仅意味着它要保持身体平衡,还得学会“放松”,这对于以往“走路都要摔倒”的机器人来说,简直就是“修仙级别”的突破。
这群机器人究竟从哪儿来的?它们又是怎么练成这身“绝技”的?
别急,故事还得从三个月前说起……
三个月地狱式训练,铁家伙们终于会扭腰了
要把机器人训练成一个合格的“秧歌演员”,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据杭州宇树科技的工作人员黄家玮透露,这场春晚表演的幕后准备工作长达三个月,团队在接到央视的邀请后,便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训练和优化中。
为什么要花三个月?难道不能直接编个舞蹈程序,让机器人照着做吗?
其实,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一般的AI机器人虽然可以按照编程好的指令完成动作,但秧歌舞的特点是流畅、自然、富有韵律,并不是简单地把“左摆臂+右摆臂+扭胯”拼接在一起就能做到的。
最大的挑战,就是让机器人“学会扭腰”——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AI强化学习和运动控制算法。
平衡性:秧歌的动作幅度大,机器人不能像跳机械舞那样“僵硬立正”,而要在不停晃动的保持不摔倒。
协调性:传统机器人的动作是单一的,而秧歌需要控制手、脚、腰部的节奏,让整套动作显得自然流畅。
自主导航:舞蹈不是单人秀,而是群舞,机器人必须学会跟随队形,确保自己不会撞上同伴。
宇树科技的工程师们最终决定让机器人使用AI强化学习进行“自主训练”,也就是说,它们不是靠死记硬背舞蹈动作,而是像人类一样,在不断试错和调整中,找到最合适的舞蹈方式。训练过程中,这些“铁家伙”们经历了无数次摔倒、卡住、撞到同伴,甚至连丢手绢都丢得一塌糊涂。
而这一切,在春晚舞台上,只用了几分钟,就让全国观众见证了AI的进化速度。
当机器人学会扭秧歌,未来会不会去“广场舞争霸”?
随着演出的落幕,这场别开生面的表演引发了大量讨论。有人惊叹科技的进步,认为机器人不仅能完成工业任务,甚至能进入文化娱乐领域,未来甚至可能会出现在更多文艺演出甚至是舞台剧中。而也有人调侃,“等机器人学会跳广场舞,公园的大爷大妈们要被卷走了!”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过去,我们习惯了看机器人走路、搬东西,甚至开车。但这次春晚,机器人开始展现人类最具文化特色的舞蹈动作,说明AI不仅可以帮助人类完成劳动,还可以传承和表达文化。这是否意味着,未来我们能看到更多机器人参与的文化节目?或者,某天它们真的能跟着音乐,在公园里加入广场舞的队伍?
目前,宇树科技方面表示,春晚的表演效果“超出预期”,但他们并不会止步于此。如果你以为机器人只能跳一次秧歌,那可能要重新认识它们了。未来,它们的舞步可能会更复杂,甚至能加入更多民族舞、街舞、甚至是……AI版舞狮?
想象一下,某一天,当你在公园里看到一个机器人挥舞着红绸,伴随着锣鼓点起舞,别惊讶——也许,科技与文化的结合,正在改变我们对“机器”的所有想象。
丢手绢?这对机器人来说比造火箭还难!
对于人类来说,丢手绢是个再简单不过的动作。但对机器人来说,这比造个火箭还难!
人类在丢手绢的时候,会下意识地调整手腕的角度、力度,甚至根据风速、手绢的材质微调抛物线。但机器人没有这种“肌肉记忆”,它只能依靠数学和算法计算,任何一个参数稍微不对,就可能导致手绢砸脸上,或者直接扔到后台去。
为了让机器人做到“自然地丢手绢”,工程师们不得不开发一整套全新的AI算法,让它们不断试错学习,找到最优的手绢轨迹。训练期间,机器人们曾经把手绢甩飞、甩丢、甚至甩自己脸上,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才终于掌握了“人类丢手绢的精髓”。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表演,而是AI智能化控制的重大突破——这意味着未来机器人在工业生产、医疗手术、甚至是精准投递等领域,都能实现更灵活的操作。
未来,机器人会不会取代人类演员?
这次春晚演出后,关于“机器人表演”是否会取代人类演员的讨论也随之而来。有人惊叹,如果AI可以自主跳舞、丢手绢,那未来会不会发展出“AI演员”,甚至取代真人?
但从目前来看,这个担忧还为时尚早。尽管机器人已经能做到复杂舞蹈动作,但它们仍然缺乏真正的“情感表达”——它们不会随着音乐调整节奏,更不会在舞蹈中加入自己的个性。就像电影《流浪地球2》里的量子计算机“550W”那样,AI或许能计算出最优解,但它不懂“为什么”要这么做。
“春晚AI”带来的新思考
这次春晚上的“秧BOT”或许不会马上改变演艺行业,但它至少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可能性——AI可以不只是工具,而是一种文化载体。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
AI参与更多艺术创作,比如舞蹈编排、音乐演奏,甚至是戏剧表演;
机器人和人类共演舞台剧,让科技成为艺术的一部分
人工智能文化节目,让传统艺术用全新的方式展现在年轻观众面前。
从“木牛流马”到“AI秧歌”,科技一直在改变世界,但它始终是人类的工具,而不是替代品。或许,未来的春晚,真正的看点不是机器人能做到什么,而是人类如何用AI,让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