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衣室的灯光还亮着,覃海洋独自坐在长椅上,手指轻轻摩挲着那枚刚摘下的泳镜。镜片边缘有细微划痕,像一道道未愈合的旧伤。他没急着换衣服,只是静静听着泳池方向传来的水声——那是年轻队员还在加练,扑通、扑通,节奏急促。他笑了笑,低声自语:“以前我也是这样,总觉得多游一趟,就能快0.1秒。”
的他不再追逐那种虚幻的“快”。2025年11月11日,他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男子100米蛙泳决赛中以58秒98夺冠,成为全场唯一破59秒的选手。这不是他最快的一次,却是最“轻”的一次。三个月前,他在新加坡世锦赛击败奥运冠军马丁嫩吉,两个月前,他全国冠军赛强势回归。而此刻,他终于拿下职业生涯首枚全运会100米蛙泳金牌。这枚金牌,是他从巴黎奥运会第七名的深渊中,一步步游回来的证明。
巴黎的泳池曾是他梦碎的地方。2024年奥运会男子100米蛙泳半决赛,他以预赛第一的身份晋级,前50米领先全场,仿佛胜利在握。但20米,他的动作突然变形,手腿配合紊乱,速度骤降。他本人后来回忆:“大脑一片空白,已经知道自己落后很多。”最终,他仅列第七,无缘奖牌。更令人唏嘘的是,赛前他曾豪言“要拿四块金牌”,外界期待越高,落差越痛。赛后,他把自己关在房间整整两天,连教练的电话都不接。
失利的根源,远不止临场发挥。他后来坦言,抵达巴黎时已持续低烧,肘关节和膝关节因长期超负荷训练而疼痛难忍。他坚持“110%训练”的信条,哪怕身体发出警告也不肯停下。“我以为练得越多就越安全,”他说,“但那其实是错误的安全感。”这种高压模式让他在心理上也陷入紧绷——半决赛后,他茶饭不思,甚至在泳池边喃喃自语:“好像已经看到了失败。”教练崔登荣曾多次提醒他“别把自己逼太紧”,但他直到输掉比赛,才真正听进去。
转折始于一场沉默的咨询。心理师苏珊让他写下感受,他坐在那里40分钟一言不发,突然摔了泳镜:“凭什么要我原谅自己?”那一刻,他意识到,真正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那个不允许自己失败的自己。从那以后,他开始尝试“放下”。他每天写三行字:第一行骂昨日失误,第二行夸今日进步,第三行撕碎扔进泳池过滤系统。“情绪要释放,”他说,“不然会堵在水里。”
训练方式也随之改变。2025年,他迎来澳大利亚名帅迈克尔·波尔。波尔将训练拆解为137个技术片段,尤其强化转身——覃海洋腰缠20公斤铁片,每天蹬壁200次。更关键的是理念转变:波尔告诉他,“不要觉得你是谁,下去游就是了。”训练不再追求“量”的堆砌,而是“质”的精准。他引入血糖监控仪,发现赛前90分钟摄入12克葡萄糖可提升后程速度0.3秒;采用零下110℃液氮冷疗,实现单日20公里训练后肌肉零炎症。划水频率从每百米48次降至43次,呼吸节奏也调整为前程五划一换、后程三划一换。这些细微调整,让他的推进效率显著提升。
队友张雨霏察觉到了他的变化。过去,她笑称覃海洋是“卷王中的卷王”,“我是卷他,他是卷自己”。但她发现他不再疯魔般加练,反而开始骑行、睡到自然醒,甚至对翼装飞行产生兴趣。“他变得松弛了,”她说,“但游得更狠了。”教练波尔也多次公开评价:“覃海洋只要放松下来,就游得更加出色。”他甚至以菲尔普斯30岁仍夺金为例,暗示覃海洋的巅峰远未结束。
这种松弛,终于在2025年新加坡世锦赛显现。他以58秒23夺冠,击败奥运冠军马丁嫩吉,后25米冲刺比巴黎快了6%。那一刻,他没有怒吼,只是平静地抹了把脸,望向看台。他知道,自己不再是那个被期待压垮的“卷王”,而是一个学会与自己和解的泳者。
全运会的这枚金牌,是他涅槃的注脚。他没把成绩挂在嘴边,只说:“状态还没到巅峰,但能享受比赛了。”泳池边,有年轻队员问他如何保持稳定,他指了指水面:“别总盯着终点,先看清自己每一划的影子。”水波晃动,倒影破碎又重聚,像极了他这三年的路。
他还将参加50米和200米蛙泳,以及接力项目。人们开始讨论他能否在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重返巅峰。但覃海洋不再急于回答。他知道,山高万仞,只登一步。只要还在游,光就在前方。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