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日晚,粤港澳全运会跳水馆。 全红婵和王伟莹站上女子团体双人10米跳台时,看台上密密麻麻的应援海报像一片涌动的红色海洋。 有观众举着“全妹加油”的灯牌,灯光闪烁中映照出无数期待的面孔。
第一跳107B,两人如镜像般同步跃入空中,身体打开时带起的水珠在灯光下闪烁。 76.50分! 电子计分屏上跳出的数字让广东队教练席松了一口气。 这个分数比紧随其后的上海队组合陈芋汐/掌敏洁高出0.9分,优势微弱却至关重要。
这场胜利背后,是长达五个月的漫长等待。 今年5月,全红婵在武汉全国跳水冠军赛因伤退赛,此后便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社交媒体上偶尔流传的训练视频里,有人质疑她“身材发福”,甚至猜测她可能提前退役。
真相远比传言残酷。 在广东二沙训练基地,全红婵正进行一场无声的战斗。 她的运动包里除了训练装备,还装着标尺和体重计。 每天清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称重,数据要精确到克。 营养师设计的餐单卡在1200大卡,鸡胸肉、水煮蛋和西蓝花替换了她最爱的零食。 对于自称“零食控”的她来说,这无异于一种煎熬。
八月广州的傍晚,全红婵和队友们进行跑圈训练后,蓝色T恤完全被汗水浸透,紧贴在后背上。 她对着镜头比出剪刀手,配文只有两个字:“刚刚(累)”。 网友对比她一个月前的照片发现,脸颊轮廓明显利落了。
减重不仅是外形变化,更关乎技术动作的精准。 体重增加1公斤,意味着10米跳台所有转体动作的力学模型都需要重构。 她最拿手的207C(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曾因身体重心变化导致评分从95分暴跌至64分。
教练团队用“动作拆解”来破解这个难题。 弹力带辅助调整转体轴心,华为水花预测系统分析入水角度。 师兄陈艾森陪她在陆上训练器反复模拟腾空轨迹,一组动作练完,两人常常瘫在垫子上喘粗气。
比赛当晚,全红婵的每一个动作都在考验着这五个月的训练成果。 第二轮407C,她和王伟莹拿到78.72分,与上海队组合持平。 第三轮5253B,两人如利剑般切入水面,80.64分的成绩锁定胜局。 最终总分235.86分,广东队以不到1分的微弱优势夺得女子团体双人10米台第一。
这场胜利是团队协作的结果。 在女子团体比赛中,广东队展现出整体实力优势。 上午的双人3米板,陈艺文/林珊夺得头名;随后的单人10米台,王伟莹排名第一;晚间的单人3米板,陈艺文再次摘冠。 全红婵在队友比赛时,始终站在场边鼓掌加油。
为了这次复出,全红婵做出了谨慎的项目选择。 她原本报名了女子单人10米台、双人10米台和团体三个项目,但最终放弃了单人赛。 这是教练组基于伤病管理和状态恢复的科学决策——脚踝旧伤尚未完全康复,集中精力保证双人项目成为更明智的选择。
远离赛场的日子里,全红婵的生活发生了另一个重要变化。 今年9月,她正式入读暨南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 该学院院长苏炳添透露,将针对这类特别优秀的国家运动员采取新型培养模式,拟成立“二沙精英班”进行专门指导。
在迎新活动上,全红婵送给学院一件亲笔签名的巴黎奥运会出场服。 镜头前,她依然有些羞涩,但眼神里多了份坚定。 就像她社交媒体上那条跳水训练视频的配文:“久违的跳水”,短短五个字背后,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坚持。
当广东队以明显优势夺得女子团体金牌时,全红婵和队友们拥抱在一起。 挂满小乌龟玩偶的运动包在场地角落静静躺着,就像她这五个月来的心情写照——缓慢,但始终向前。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