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1热点)-全红婵获第五后反复说'我真棒',为何如此回应?

 2025-11-13  阅读 1  评论 0

摘要:广州天河体育中心跳水馆的灯光刺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跳水馆的灯光刺眼,水池泛着冷光。全红婵站在10米台边缘,脚踝缠着厚厚的肌贴,右脚轻微内扣,落地时仍有一丝滞涩。她深吸一口气,与身旁的王伟莹对视一眼,两人起跳——空中翻腾、转体、入水,水花未完全收紧。裁判亮分:311.76。第五名。

混采区里,她穿着宽大的队服,声音轻得像自言自语:“今天确实没跳好,但还算正常。”记者追问感受,她笑了笑:“我觉得还可以。”随即低头,反复轻声对自己说:“我真棒,我真棒。”

那一刻,场馆外的喧嚣仿佛被隔绝。她的语气平静,眼神却微微发红。

这不是一场胜利,却是一次比金牌更沉重的抵达。

全红婵用“我真棒”三个字,回应了过去183天的伤病、发育、质疑与孤独。这位曾以“水花消失术”震惊世界的14岁奥运冠军,在身体变化与搭档磨合的双重压力下,正经历职业生涯最艰难的转型期。她不再是那个“跳下去就行”的小女孩,而是一个在聚光灯下学习如何与失败共处、在伤痛中重建信心的年轻运动员。她的每一次起跳,都不只是技术的呈现,更是心理韧性的试炼。

人们记得她在东京奥运会近乎完美的表现,却少有人了解,那之后她的胫骨开始隐痛,踝关节因反复冲击逐渐退化。教练何威仪透露,她每日训练都依赖肌贴支撑,走路时常一瘸一拐。“她不是不想跳得好,是身体在报警。”他说。而此次与王伟莹的组合,仅合练不到一个月——在双人跳台这项要求起跳误差不超过0.05秒、入水角度偏差需控制在3度以内的项目中,这几乎是一场“不可能的任务”。

“同步不是练出来的,是长出来的。”一位前国家跳水队双人组教练曾这样形容。两名运动员必须在空中像照镜子般同步翻腾,连呼吸节奏都要趋同。陈芋汐与掌敏洁搭档多年,仍需每日观看录像调整手位;而全红婵作为队内“标尺级”的存在,任何微小不同步都会被放大。王伟莹赛后崩溃痛哭,全红婵却主动上前拥抱:“是我不够努力,没帮到你。”——她把责任揽在自己肩上,哪怕外界早已将她视为“完美”的代名词。

这种自我苛责与自我鼓励的矛盾,恰恰映照出顶尖运动员的心理困境。中国跳水队虽未公开心理专家对“我真棒”的直接评价,但多位评论员指出,这种简短的自我肯定,正是认知行为疗法中“积极自我对话”的典型应用。运动员常被引导用三到五个词总结表现,以强化成功体验、阻断负面思维链。全红婵的“我真棒”,不是炫耀,而是一种心理锚定——在外界质疑她“胖了”“状态下滑”时,她选择用最朴素的方式,重新确认自己的价值。

她的母亲在接受采访时说:“胖点好啊,我怕她还是瘦瘦小小长不大的样子。”这句朴素的话,藏着最深的疼惜。全红婵的成长,是无数中国运动员的缩影:从乡村走出,背负家庭期望,被迅速推上神坛,又在发育期遭遇身体背叛。她曾在采访中笑着说“我很开心”,眼眶却瞬间泛红;当粉丝喊出“跳得不好也没关系,只要你健康就好”,她终于掩面而泣。那一刻,她不是奥运冠军,只是一个被允许脆弱的年轻人。

而她的坚强,也从未缺席。教练何威仪将“慢一点,但别停”写进训练计划,贴在她的更衣柜上。团队为她调整训练内容,增加核心抗扭与吊带盲入水练习,严格控制负荷,避免疲劳积累。这些细节,是比金牌更珍贵的支持系统。中国跳水队虽未公开心理团队的具体干预方案,但从陈芋汐“心理状态更稳定”、王宗源“一步一步来”等表述可见,系统性心理建设已是国家队常态。全红婵的“我真棒”,正是在这种土壤中生长出的自我修复能力。

她已退出本届全运会单人项目,双人赛成为她在本届赛事的谢幕之战。但她仍对队友说:“加油尽力就好,不要受伤。”这句话轻得像风,却重如磐石。

未来,她或将面临更多挑战:身体继续发育,技术需重新适配,舆论不会停歇。但她已学会在失败后对自己说“我真棒”——这不仅是鼓励,更是一种宣言:她不再只为金牌而跳,而是为那个即使带伤、即使失误、依然值得被肯定的自己。

水池依旧平静,而她的内心,已掀起不可见的浪。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

原文链接:http://dongdeshenghuo.com/toutiao/617397.html

管理员

  • 内容61741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懂得生活主要分享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
Email:admin@qq.com

Copyright © 2022 懂得生活(dongdeshenghuo.com) Inc. 保留所有权利。

页面耗时0.0359秒, 内存占用1.78 MB, 访问数据库26次

粤ICP备130758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