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架上稀缺的凯乐石,社交平台上火爆的始祖鸟,Z世代用钞票投票,把寒冬变成了高端羽绒服的秀场。
这个冬天,千元羽绒服成了真正的“硬通货”。凯乐石5000GT一码难求,北面2378元款卖出近万件,始祖鸟万元夹克迅速售罄。
这些高价羽绒服不仅催生了溢价转卖市场,更折射出年轻人消费逻辑的彻底转变——保暖只是基础要求,社交价值才是购买主因。
Z世代不仅是这波消费热潮的主力,更重新定义了羽绒服的价值标准。据《2025得物户外运动白皮书》,80%的户外用户是Z世代,近60%年消费超8000元。
对年轻人而言,功能性美学才是买单的关键——衣服不仅要暖和,更要能炫酷出片、展现独特风格。
高端羽绒服早已超越保暖范畴,演变成了社交货币。迪桑特抖音话题播放量超19.6亿次,粉丝造梗“人生大路为何从不犯错,只因我穿的是迪桑特”。
当“朋友都有了,就我没有”的群体压力袭来,一件羽绒服就成了入场券,贵点也可以被合理化为“又不是穿一年就不穿了”。
与此“300元以下难购真羽绒服”的说法悄然流行。中国羽绒工业协会指出,一件合格羽绒服的合理售价很难压缩到300元以下。
但这背后不仅是成本问题,更是品牌巧妙塑造的认知——当消费者接受了这个价格锚点,千元羽绒服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年轻人追逐高价的背后,是寻找身份认同的焦虑。他们买的不是羽绒服,而是一个圈层的通行证,一份个性的宣言,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当寒潮来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货架上的空缺,更是一个时代消费观念的嬗变——从“保暖刚需”到“身份认同”的集体转向。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