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连的00后徐同学最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身高1.83米、体重接近340斤的他,腹部轮廓清晰,八块腹肌赫然在目。这一画面打破了大众对“胖=不健康”“高体脂=无腹肌”的固有认知。许多人惊讶:这真的可能吗?他的身体是特例,还是揭示了我们对健身的误解?
在社交媒体上,徐同学晒出训练视频:深蹲架上扛起超过300公斤的杠铃,硬拉时肌肉紧绷如铁铸。他自称经过六年系统训练,力量水平已达国际青年组顶尖水准,并在2023年马来西亚举行的IPF亚洲锦标赛上,以总成绩855公斤打破青年组120公斤以上级亚洲纪录。他的成就并非来自药物辅助,而是通过自然训练与严格药检的双重验证。
为何一个体脂率超过15%的人,仍能拥有明显腹肌?这并非违背生理规律,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腹肌是否可见,从来不只是体脂率一个数字决定的。人体腹直肌天生被横向的腱划分隔成若干肌段,多数人有3到4条腱划,形成6至8块腹肌的潜在结构。即使体脂未降至极低水平,只要上腹部脂肪较薄、肌腹足够厚实,最上方的两块腹肌就可能率先显露。
遗传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有些人天生上腹脂肪堆积少,属于“梨型”身材,即便全身体脂处于15%至18%之间,上腹肌仍可清晰可见。而另一些人即使体脂更低,若脂肪集中于下腹或内脏周围,腹肌依旧被掩盖。腹肌的形态——包括腱划数量、间距和肌腹长度——也由基因决定。这些先天差异无法改变,却极大影响了腹肌的“显现阈值”。
肌肉本身的发达程度同样重要。长期进行高强度抗阻训练的人,腹直肌横截面积显著增大,即使覆盖一层薄脂肪,其轮廓仍能“顶”出来。运动生理学称之为“投影效应”:肌肉越厚,越容易突破脂肪层被肉眼识别。因此,一个腹肌发达但体脂17%的人,可能比体脂13%却从未训练过核心的人,看起来更“有腹肌”。
脂肪分布的区域差异也解释了这一现象。研究发现,上腹部脂肪的代谢活性高于下腹,更容易被分解。在减脂过程中,上腹线条往往先显现,而下腹脂肪更顽固。压力导致的皮质醇升高会促使脂肪向心性堆积,但多集中于下腹和内脏区域,对上腹影响较小。这也意味着,同一体脂率下,不同人的腹肌可见度可能天差地别。
徐同学的经历还揭示了力量举这项运动的真实面貌。IPF(国际力量举联合会)是全球最权威的自然力量举组织,其青年组赛事对动作标准、成绩认证和药检均有严格规定。所有纪录必须在官方认证赛事中产生,并接受WADA禁用清单的全面检测。中国选手徐明杰(即徐同学)在2023年亚锦赛打破亚洲纪录,正是在这一严苛体系下完成的。这不仅证明其成绩的真实性,也标志着中国在自然力量举领域正实现突破。
这一现象对普通人有何启示?它提醒我们不要简单以体重或体型评判健康。徐同学虽重达340斤,但其肌肉量极高,基础代谢、心肺功能和力量水平远超常人。健康不应仅由外观定义,而应结合体成分、功能指标和生活方式综合评估。腹肌训练不应只追求“卷腹千次”,更需注重全身抗阻训练与营养管理。真正决定腹肌显现的,是肌肉体积与脂肪覆盖之间的动态平衡。
对于想要塑形的大众而言,盲目追求“低体脂”可能适得其反。过度节食会导致肌肉流失,反而降低基础代谢,形成“瘦胖子”——体重轻但脂肪率高、肌肉松软。科学的方式是结合力量训练增加肌肉量,再通过合理饮食控制体脂,让身体自然呈现出紧致线条。接受个体差异的存在:有人天生易显腹肌,有人则需更长时间努力,这并不意味着训练无效。
未来,随着运动科学普及,公众对身体的认知将更加理性。徐同学的走红,不只是一个“奇观”,更是一次对健身迷思的集体反思。它让我们看到,身体的潜力远超想象,而真正的健康,是力量、功能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结合。当社会不再用单一标准衡量身材,每个人或许都能更从容地走向健身房,不是为了变成别人,而是成为更强的自己。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