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昨晚躺下时,可能正与数亿细菌、真菌和尘螨共享一张床。
凌晨两点,李琳又在办公室里挠胳膊,红色的小疹子让她坐立不安。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因为皮肤过敏请假去医院了。“我每天都洗澡,家里也很干净,为什么总是皮肤过敏?”她向医生抱怨道。
医生只问了一个问题:“你多久换一次床单?”李琳愣住了,想起那套已经一个月没换的床单。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实验室的一项研究显示,一周未清洗的床单上,细菌数量可达数以亿计。当环境潮湿时,这个数字还会翻倍增长。
我们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床上度过,却很少人意识到那里的隐藏世界。
每晚,我们不仅带去了疲惫的身体,还带去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英国莱斯特大学临床微生物学高级讲师普里姆罗斯·弗里斯通指出,即使睡前刚洗过澡,我们的身体在睡眠中仍会分泌油脂、汗液,并脱落大量皮肤细胞。
这些物质成为微生物的完美养料。
床单纤维里藏着四类“以人体为食”的微生物,它们在夜间悄悄繁殖。
细菌是床单上的主导居民,它们把床单变成了“营养丰富的培养皿”。汗液、唾液、脱落的死皮细胞,甚至偶尔掉在床单上的食物残渣,都是细菌的“美食”。
皮肤表面的葡萄球菌、链球菌,门把手、手机上的大肠埃希菌,会通过接触“搬家”到床单上。
一周不换的床单,细菌数量足以“装满一个小型细菌库”。
真菌则是“潮湿环境的宠儿”。即使你没有明显出汗,夜间人体仍会分泌200~300毫升汗液,让床单保持“微潮湿”状态。
这正好给红色毛癣菌、念珠菌的孢子提供了“萌发条件”。
更令人不安的是,足癣患者的皮肤真菌,会通过脚与床单的接触污染织物,甚至飘到枕套上,加重头皮瘙痒、脱发。
大多数人认为,冬天出汗少,床单不容易脏。这可能是最危险的误解。
央视新闻提醒,冬季盖厚被子,床单处于“密闭、温暖”环境,细菌在20~30℃繁殖最快。加上洗澡频率降低,皮肤表面的细菌、死皮更多,床单其实“更脏”。
北京协和医院过敏科团队的检测发现,冬季床单尘螨密度反比夏季高出40%。
微生物检测数据显示,使用两周的床单细菌量可达百万级,远超夏季同等时长三倍!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穿睡衣能隔离污染”。复旦大学环境系实验证实,穿着睡衣睡觉时,人体脱落的皮屑反而更容易黏附在织物纤维中。
一套睡衣使用3天后,其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就可达到初始值的80倍。
脏床单上的微生物,正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攻击”人体。
皮肤往往是第一个“遭殃”的。床单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会引发毛囊炎(红肿的小疙瘩),丙酸杆菌会加重痤疮。
红色毛癣菌会诱发体癣、股癣(环状红斑、脱屑)。
尘螨排泄物刺激皮肤,会引发过敏性皮炎(瘙痒、红疹),甚至让湿疹患者“旧病复发”。
呼吸道也会“报警”。翻身、整理床铺时,尘螨排泄物、真菌孢子、细菌代谢产物会“飘”到空气中,被吸入后诱发过敏性鼻炎(打喷嚏、流鼻涕)、过敏性哮喘(咳嗽、胸闷)。
长期吸入这些污染物,还可能导致慢性咽炎,让人总觉得喉咙干痒、想咳嗽。
床单应该多久换洗一次呢?克利夫兰诊所皮肤科医师Alok Vij指出,床单应该至少每两週洗一次,或者应该更多次。
根据央视新闻的建议,夏季应每周更换1次床单、枕套,每2周更换1次被单;若夜间出汗多,可缩短至3~5天换1次。
冬季则建议每2周更换1次床单、枕套,每月更换1次被单。
特殊人群需要更频繁地更换。老人、儿童、孕妇每周换1次;皮肤病(湿疹、体癣)、哮喘患者每3~5天换1次;过敏体质或养宠物的人,每周换1次。
专家特别强调,只要看到床单有污渍、闻到异味,就应立即更换!
“只晒不洗”是另一个常见误区。紫外线的穿透能力有限,只能杀灭床单表面的微生物。
藏在纤维里的细菌、真菌根本“晒不到”。而且皮屑、油脂、汗液残留会“凝固”在纤维里,反而成了微生物的“营养库”。
正确的清洗方法至关重要。水温应控制在55~65℃加热洗,这个温度能杀死大部分细菌、真菌和尘螨。
若床单有血渍、汗渍,先用水泡10~15分钟,再用温水洗,避免高温让污渍“凝固”在纤维里。
洗涤剂应选中性洗衣液,别用碱性强的肥皂、洗衣粉,会损伤床单纤维,还洗不掉油脂。
中性洗衣液能温和去除污垢,保护床单寿命。
晾晒时间也有讲究,最好在11~15点阳光直射,此时阳光最充足,表面温度可达60~70℃,晒30分钟就能杀死深层尘螨。
切记别阴干,那会让床单滋生霉菌。
三周后,李琳严格按照每两周更换床单的频率,她胳膊上的红疹慢慢消退了。昨晚,她终于睡了一个好觉,不再有那些“看不见的床伴”分享她的床。
你今天的皮肤发痒、早晨的连续喷嚏,或许正是那张“看起来干净”的床单发出的警告。
你看完这篇文章,是立刻想去换床单,还是心想“没那么夸张吧”?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