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和马景涛老师、寇振海老师、郑国霖老师并称‘四大天王’,是我的荣幸。”演员史元庭面对“景区再就业”标签时,以自嘲化解辛酸。从《东北插班生》中痞气十足的“王虎”,到上海千古情景区化身“摩登特工”、杭州宋城执剑的侠客NPC,这位35岁的中戏毕业生,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影视演员到文旅从业者的身份蜕变。他的故事,既是个人在行业寒冬中的生存突围,也折射出中国影视生态的深层阵痛。
2025年6月,史元庭因发布“泰山陪爬”视频意外走红。夜爬6小时收费799元、背着登山包递水捶腿、登顶后秀出15个引体向上,这位“陪爬侠”以硬核服务将“情绪价值”变现,单月收入突破五位数。然而,流量并未带来戏约,反而让他更清醒地意识到职业危机:“如果继续等戏,可能连陪爬的机会都没了。”
转战景区NPC,是他为生存开辟的第三赛道。在上海千古情景区,他化身“摩登特工”与游客玩转谍战剧情;在杭州宋城,他挥剑演绎武侠江湖。这些角色看似与表演无关,实则延续了其科班功底——即兴互动、肢体表达、情绪感染力,正是演员的核心竞争力。正如网友评价:“他的劈叉动作比很多剧里的武打戏更专业。”
史元庭的困境并非个例。作为中戏导演表演系科班生,他2011年毕业时曾被视为潜力新星:高考527分、大一获国家奖学金、主演《东北插班生》豆瓣7.9分。然而,2015年后,影视行业流量化转型,非顶流演员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试镜十次难获一次反馈,有时连拒绝的消息都没有。”他坦言,这种“壮志未酬”的挫败感导致长期失眠,“拉开窗帘天已亮”成为常态。
2025年影视行业失业率攀升至18%,30-45岁男演员面临最激烈竞争,超30万从业者涌入短剧、直播、文旅等赛道。史元庭的“性价比”标签反而成为枷锁——制作方更倾向启用流量明星,而非“能打能跳能陪爬”的多面手。
在景区NPC的岗位上,史元庭找到了新的表演意义。面对游客的欢呼,他即兴改编剧情;遇到亲子家庭,他化身“孩子王”示范武术动作。这种“无台词演出”让他重拾初心:“表演不该困在片场,它本就是人与人的情感连接。”
这种认知转变,与京东超市选择他作为五常大米基地代言人的逻辑不谋而合。从承包稻田到成为“新农人”,史元庭将表演者的观察力融入农业——通过短视频展示插秧、收割过程,用“沉浸式种地”打破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认知壁垒。正如他所说:“种地和演戏一样,都需要对土地有敬畏之心。”
史元庭的转型,揭示了影视从业者的生存策略演变。表演能力可迁移至文旅、直播、综艺等领域。开封万岁山武侠城、洛阳应天门等景区已形成“明星NPC矩阵”,通过沉浸式演出吸引游客。 短剧、竖屏剧成为中年演员的“缓冲带”。史元庭参演的《非正常动物研究中心》等短剧,以低成本、快节奏模式维持曝光。 公众对“演员”身份的认知逐渐多元化。网友评论:“能靠双手养活自己,比空谈梦想更值得尊重。”
这种趋势倒逼行业反思,当影视投资趋向保守,是否应建立更包容的演员培养机制?当流量主导市场,如何为“非典型演员”开辟生存通道?
谈及未来,史元庭计划尝试Coser、商演主持等新领域。“只要站在人前表演,哪里都是舞台。”这种“无边界生存”模式,或许正是行业寒冬中的一剂解药。
他的故事也给予同行启示,职业韧性比“顶流光环”更重要。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教授所言:“史元庭现象证明,真正的演员能在任何场景中演绎‘主角’。”当影视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或许我们终将明白:戏里戏外,皆是人生;台上台下,皆为修行。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