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十一购物节,很多人都感觉和往年有些不一样,但具体哪里不一样,又说不太上来。
其实,一场看不见的技术变革,已经悄悄发生在我们每一次打开购物软件的瞬间。
根据天猫公布的数据,在双十一预售活动开始的第一天,其背后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就被调用了超过150亿次。
这个数字听起来可能有些遥远,150亿次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简单来说,就好像全国每个人都在这一天里,向这个智能系统提了十几个问题,寻求了十几次帮助。
这背后,不再是零散的小功能升级,而是一次系统性的、深入到骨子里的改造。
这不禁让人好奇,我们熟悉的网络购物,究竟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这庞大的调用量,又具体用在了哪些地方,给我们普通人的购物体验带来了什么实质性的好处?
其实,这次变化的核心,就是人工智能不再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小点缀,而是真正成为了驱动整个购物平台运转的核心引擎。
过去我们提到购物软件里的人工智能,可能最多想到的就是那个“猜你喜欢”的栏目,有时候它推荐的东西确实挺合心意,但有时候也让人觉得它不太“懂事”,老是推荐一些我们刚买过或者根本不感兴趣的东西。
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
平台投入了巨额的资金和技术,目的就是要把这个系统变得更聪明、更体贴,让它从一个偶尔猜对心思的店员,变成一个全能的导购专家和贴心管家。
这种改变首先体现在我们最关心的优惠和折扣上。
以前的双十一,平台发优惠券就像撒传单,不管你需要不需要,先塞给你一堆。
结果就是,很多人领了一大堆券,最后发现想买的东西一张也用不上,真正有用的优惠却没抢到。
今年,天猫投入了超过五百亿的资金来发放权益,但不再是“大水漫灌”,而是通过一个叫做“AI智惠引擎”的系统,进行精准的投放。
这个系统会根据你长期的购物习惯和浏览记录,来判断你真正需要什么。
比如说,你是一个摄影爱好者,最近一直在浏览各种相机镜头和配件,那么系统就不会再给你推送母婴用品的优惠券,而是在你浏览相关商品的时候,适时地为你提供一张相机品类的专属满减券。
它甚至能察觉到你可能因为价格正在犹豫,然后给你一点额外的补贴,帮你下定决心。
这种量身定制的优惠方式,让平台的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刀刃上,也让我们消费者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据说,通过这种方式,整体的下单转化效率提升了百分之十五。
更深层次的改变,在于系统对我们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大大增强了。
以前的算法,可能只会分析你最近几个月的购物数据,但现在的人工智能,可以回顾长达十年的用户行为,并且进行更复杂的运算。
这意味着,它不再是简单地看你“买过什么”,而是努力去理解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的消费偏好、生活品味,甚至是你自己都还没意识到的潜在需求。
所以,当它为你推荐商品时,你会感觉更对胃口,不再是无关信息的骚扰。
数据显示,这种更深度的理解,让商品推荐的购买效率提升了百分之二十五。
这背后,是技术带来的更精准的连接,让好商品能更快地找到需要它的消费者。
对于我们普通用户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可能还是在搜索商品和浏览信息的时候。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想在网上买个东西,但就是不知道该用什么准确的词来形容。
比如,你想找一个“冬天在办公室里用,中午可以趴着睡,又能当靠垫,还能展开当个小被子”的东西。
如果你把这么一长串描述输入到以前的搜索框里,出来的结果很可能是一堆乱七八糟的普通抱枕和被子,让你看得头晕眼花。
这是因为传统的搜索引擎只能识别关键词,但理解不了我们日常说话的复杂意思。
现在,有了大模型的加持,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它能像人一样理解你的这段话,立刻抓住“办公室、午睡、多功能”这几个核心需求,然后准确地为你推荐“多功能午睡抱枕被”这类商品。
根据官方的说法,在这种复杂的搜索场景下,搜索结果的准确性提高了百分之二十。
对于一个每天有上亿人使用的功能来说,这个提升是相当惊人的。
除了搜索,我们日常浏览的推荐信息流也变得更聪明了。
它不再是简单地给你推荐同类商品,而是会根据你的潜在兴趣,推荐一些你可能从未想过,但一看就会喜欢的新奇好物,给你带来发现的乐趣。
这些细微的体验提升,背后都是人工智能对海量商品和用户需求的重新梳理和匹配。
据说,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对超过二十亿个商品链接进行了深度的理解和重组,给每个商品都打上了成千上万个细致的标签,这样才能实现如此精准的推荐。
当然,这场变革不仅仅是让我们消费者买得更爽,也让平台上的商家,尤其是那些中小商家,经营得更轻松了。
开网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自己设计漂亮的商品图片,要拍吸引人的短视频,要策划营销活动,还要分析复杂的销售数据,回复海量的顾客咨询。
对于很多小本经营的商家来说,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聘请一个专业的团队。
而现在,人工智能正在扮演这个“免费的全能团队”的角色。
商家只需要上传商品的基础图片,AI美工一个月就能自动生成两亿张专业级的宣传图,还能生成五百万个短视频;商家不知道怎么做活动,AI营销可以提供超过五十万个方案供其参考;看不懂复杂的后台数据,AI数据分析师可以自动生成上千万份简单易懂的报告。
最实用的可能就是AI客服了,它能够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回答顾客的常规问题,极大地解放了商家的人力。
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有超过一百五十万的商家在使用AI客服,这不仅为他们每天节省了约两千万的成本,还带来了近两千万的额外销售额。
技术正在拉平起跑线,让更多有心做好产品但缺乏运营能力的商家,也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机会。
此外,平台上还出现了很多新奇又实用的AI功能,让购物过程变得更有趣。
比如“AI试穿”,网购服装最大的难题就是尺码和上身效果不确定。
现在,你只需要上传自己的照片,就能在手机上看到自己“穿”上这件衣服的逼真效果,连衣服的褶皱和材质都能很好地还原,大大降低了买错衣服的概率。
还有像“万能搜”这样的功能,它更像一个聪明的购物顾问。
当你想买一个比较复杂的产品,比如一台相机时,你可以在里面搜索“推荐一款适合旅行新手的相机”,它会整合全网的评测、使用攻略和用户口碑,为你提供一个全面的决策参考,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商品。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那惊人的一百五十亿次调用量,到底主要用在了哪里?
根据幕后团队的介绍,用户使用得最多的,首先就是“AI客服”,因为它解决了最高频、最基础的沟通需求。
其次,就是各种导购类的AI助手,比如“万能搜”和“AI帮我挑”,这说明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需要智能工具来帮助自己做选择,过滤掉无关信息。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发现是,代码生成相关的AI功能调用量也很大,这主要是平台内部的工程师和商家开发者在使用,说明AI不仅在服务前端的用户,也在为整个生态的建设者提速。
总而言之,这150亿次调用,清晰地描绘出了一幅未来电商的图景:它更懂你的需求,更体谅商家的不易,也充满了更多有趣的可能性。
这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变革,正悄无声息地融入我们生活的日常,让每一次消费都变得更简单、更愉快。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