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浊的泥水没过脚踝,62岁的王大叔弯着腰,双手在玉米秸秆间摸索。每掰下一个玉米棒,都要先甩掉上面的泥浆,再塞进漏水的塑料盆里。这不是什么“田园生活”的纪录片,而是2025年秋收时节,中国多地农村正在上演的真实场景。连续15天的降雨,让本该金黄的玉米地变成了泥潭,农民们踩着没膝的烂泥,用盆端、用肩扛、用板车拖,把沉甸甸的玉米从水田里运出来。这些画面在短视频平台流传时,有人感叹“高手在民间”,但更多人看红了眼眶——这哪里是什么“高手”,分明是千百年来农民面对天灾时,最原始也最让人心疼的坚守。
一、“玉米泡烂了,一年就白干了”:被雨水困住的生存之战
“夏天抗旱,秋天抗洪,今年的玉米是‘水里捞出来的’。”河南周口的农民李建国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指着自家3亩玉米地叹气。7月播种时,当地连续40天没下雨,他和老伴每天凌晨3点起床,用三轮车拉水浇地,一趟来回5公里,硬是靠人力“喂”活了玉米苗。本以为秋收能松口气,没想到9月下旬开始,雨水一场接一场,低洼地里的积水最深时到腰部,玉米杆泡得发蔫,有的已经开始腐烂。
“不收就全烂在地里了!”李建国的话里带着哭腔。10月1日那天,他和儿子试着开三轮车进地,结果车轮陷在泥里,前轮翘得老高。最后没办法,父子俩找来木板垫路,前面拉、后面推,折腾了3小时才把半车玉米运出去。“一盆玉米也就30斤,从地里端到路上要走200米,我这老骨头一天也就运20盆。”他撩起裤腿,小腿上全是被玉米叶划破的血痕,混着泥水流成一道道红印。
这样的场景,在山东、安徽、江苏等地的农村随处可见。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今年9月以来,我国华北、黄淮地区累计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20%,1.2亿亩秋粮受影响,其中玉米受涝面积占60%。对于农民来说,玉米不只是粮食,更是孩子的学费、老人的医药费、来年的种子钱。“一斤玉米卖1.2元,去掉成本,一亩地也就赚500块。但就算不赚钱,也不能让粮食烂在地里。”安徽宿州的农民张桂芝说得实在,她70岁的老伴前几天在水里搬玉米时滑倒,现在还贴着膏药干活。
二、“不是高手在民间,是实在没别的办法”:工具越“土”,越让人心酸
短视频里,有人把农民用澡盆运玉米、独轮车陷泥里的画面称为“民间智慧”,但镜头背后,是农民最无奈的选择。“你以为我们想用盆端?收割机进不来,三轮车陷住,不用盆用啥?”山东菏泽的农民赵强苦笑。他给记者算了笔账:一台玉米收割机一天能收50亩,但地里积水超过30厘米就没法作业,请人人工收割一天要300元,还没人愿意来。“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都是老人,谁有力气?”
于是,那些被遗忘的“老物件”重新派上用场:爷爷辈用过的独轮车,装满玉米后需要两个人一前一后架着走;塑料桶底部钻个洞当“小船”,漂在水面上运玉米;甚至有人把家里的洗衣盆、腌菜缸都搬到地里。“这盆是我结婚时买的,用了20年,现在用来运玉米,也算‘物尽其用’了。”赵强的妻子红着眼眶说。
更让人揪心的是运输环节。从地里到公路的几百米泥路,成了最难过的坎。记者在河南驻马店看到,一辆三轮车陷在泥里,车头翘着,车斗里的玉米撒了一地。四个农民光着脚,在泥里用手刨车轮下的土,旁边有人递木板垫路。“前几天有户人家为了拉玉米,三轮车翻进沟里,玉米全泡了水,男主人坐地上哭了半天。”围观的村民说。
农业专家指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仍有短板,尤其是低洼地区的排涝设施不足。“很多农村的田间路还是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大型机械进不去。而农民的‘土办法’,本质上是小农经济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被动应对。”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军说。数据显示,我国高标准农田占比仅54%,还有近一半耕地缺乏完善的排灌设施,这也是农民“靠天吃饭”的根本原因。
三、“我们交过公粮,修过路,现在别忘我们”:不该被遗忘的奉献者
“年轻时交公粮,一辆车拉300斤,走20里地去粮站,路上饿了就啃口干馍。”78岁的河南农民王福顺回忆,上世纪80年代,他每年要交1000斤公粮,相当于全家半年的口粮。“那时候说‘交公粮是义务’,我们从没含糊过。现在老了,种不动地了,但看到玉米烂在地里,心里还是疼。”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为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农民每年交公粮超过800亿斤,支撑了工业化进程;上世纪90年代,农民义务修路、修渠,仅1998年就投工20亿个,相当于2000万农民干一年;新世纪以来,粮食产量连续19年丰收,农民的辛勤付出功不可没。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加速,农村劳动力流失,农民的声音渐渐被忽视。
“城里人觉得粮食便宜,却不知道农民有多难。”张桂芝说,她的儿子在城里打工,一个月挣5000元,“他总劝我别种地了,说‘我养你’,但这地是祖宗传下来的,丢了心里空得慌。”这种对土地的执念,刻在每个农民的骨子里。他们不懂什么“情怀”,只知道“地不能荒,粮不能烂”。
如今,这些曾经的“奉献者”正在面对新的挑战。数据显示,我国农村60岁以上老人占农业劳动力的比例已达56%,他们是种地的主力军,却也是应对自然灾害最脆弱的群体。“年轻人不愿意回来,我们这些老人只能硬扛。”王福顺说,前几天村里抢收玉米,有个70岁老人中暑晕倒,醒来第一句话是“玉米收完了吗?”
四、“珍惜粮食,就是心疼农民”:从餐桌到田间的温度
“别浪费饭”,这句父母常说的话,在看到农民水中抢粮的画面后,有了更沉重的意义。一个玉米棒,从播种到收获,要经历育苗、施肥、除草、抗旱、抗涝,农民付出的不只是汗水,更是心血。“你扔半个馒头,可能就是农民在水里端一盆玉米的功夫。”王福顺说。
近年来,我国粮食浪费现象依然存在。数据显示,每年仅餐桌浪费就达1700亿斤,相当于3.5亿人一年的口粮。而与此同时,农民却在泥泞里、洪水里,用最原始的方式守护着每一粒粮食。“希望大家吃饭时想想,这饭是怎么来的。”张桂芝的话很朴实,却让人深思。
值得欣慰的是,社会正在关注农民的困境。最近,多地政府组织农机队帮助抢收,保险公司加快理赔进度,网友自发捐款购买防水袋送给农民。“昨天有志愿者来帮我们收玉米,还送了雨衣雨鞋,心里暖和。”赵强说。但长效之策,还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抗灾能力,让“靠天吃饭”变成“知天而作”。
雨还在下,但农民抢收的脚步没停。他们弯着腰,在泥水里挪动,像一棵棵倔强的玉米,扎根在土地上。这些画面告诉我们:粮食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农民用双手从土里、水里“抠”出来的。记住他们的汗水,珍惜每一粒粮食,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致敬。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