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技圈发生了一件大事,可能很多人都听说了,那就是一个叫Sora 2的人工智能工具发布了。
这件事听起来好像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很远,但实际上,它带来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甚至会彻底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咱们今天就用大白话,好好聊聊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为什么能让全世界的人又兴奋又害怕。
简单来说,Sora 2是美国一家叫OpenAI的公司推出的一个视频生成工具。
怎么个生成法呢?
就是你跟它说一句话,描述一个你想要的画面,它就能在十几秒内给你变出一段视频来。
这听起来好像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市面上类似的软件也有一些。
但Sora 2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生成的视频质量,已经达到了让人分不清真假的程度,完全就是电影级别的画质、光影和细节。
更关键的是,它还能让你成为视频的主角。
你只需要上传几张自己的照片,录一段自己的声音,它就能把你无缝地“放”进它生成的任何一个场景里,不管是科幻大片还是古装剧,让你在里面活灵活现地表演。
这个功能一出来,最先感受到冲击和兴奋的,就是那些脑子里有想法但没条件实现的人。
打个比方,一个开小餐馆的老板,以前想拍个像样的宣传片,得花好几万块请个摄制团队,搭景、拍摄、剪辑、做特效,折腾好几个星期。
现在有了Sora 2,他可能只需要坐在店里,对着手机说:“一个温馨的夜晚,我的餐馆里坐满了开心的顾客,桌上的红烧肉热气腾腾,镜头从窗外慢慢推进来,最后特写一个孩子吃到美食后满足的笑脸。”十几秒后,一条比专业团队拍得还诱人的广告片就出来了。
这一下就把创作的门槛给踩到了地底下。
过去,视频创作是少数人的专利,需要技术、设备和金钱。
而现在,唯一的门槛就是你的想象力。
人人都能当导演,人人都能拍大片,这个过去听起来像科幻小说的口号,一夜之间变成了现实。
很多人刚接触到Sora 2的时候,第一反应都是“太好玩了”、“太酷了”,纷纷动手尝试,把自己变成宇航员在月球上漫步,或者让自己出现在古代的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
这种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确实让人感到无比的兴奋和满足。
但是,当这股新鲜劲儿过去之后,一个让人后背发凉的问题就浮现出来了:如果AI生成的视频和真人拍的视频已经一模一样,我们以后还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吗?
这个担忧很快就变成了现实。
Sora 2发布没几天,网上就开始流传各种各样以假乱真的视频。
比如,一段视频显示某位公众人物在公开场合说了非常不恰当的话,视频里的口型、表情、语气都对得上,看不出任何破绽,立刻就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虽然事后被证实是AI伪造的,但负面影响已经造成了。
还有更贴近我们生活的,比如有人用Sora 2做了一段“专家”视频,煞有介事地推荐一款“包治百病”的假药,因为视频做得太逼真,很多中老年人一看就信了,差点上当受骗。
这些事情让我们意识到,当造假的成本低到几乎为零,而造出来的假象又无比真实的时候,我们整个社会赖以生存的信任基础,就开始动摇了。
以后我们在网上看到任何一段视频,第一反应可能不再是分享和评论,而是先在心里打个大大的问号:“这是真的还是AI做的?”
面对这个由美国科技公司开启的“潘多拉魔盒”,世界各国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在一些地方,人们更倾向于先拥抱技术带来的可能性,对于随之而来的风险,则抱着“边走边看,出了问题再解决”的态度。
但在我们中国,对于这种颠覆性的技术,思路则显得更为沉稳和周全。
国内的科技公司,比如百度、阿里、快手等,也都在研发类似的技术,并且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果,比如快手推出的“可灵”大模型,在视频生成方面同样表现惊艳。
但与国外不同的是,我们在发展技术的同时,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安全阀”和“缰绳”的建设。
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们不光研究怎么让AI变得更聪明、更能干,我们还花大量的精力去研究怎么给AI生成的每一个内容打上“标签”。
这个标签就像一个看不见的“数字水印”,肉眼分辨不出来,但机器可以识别。
这样一来,任何一个由AI生成的视频,无论传播到哪里,都能被追根溯源,清清楚楚地知道它是AI的作品,而不是真实拍摄的。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预测,未来几年内,为AI生成内容建立一套可追溯的监管体系,将成为行业发展的硬性标准。
这种做法,不是为了限制技术的发展,恰恰是为了让技术能在一个更安全、更可信的环境里健康发展。
说白了,就是既要让汽车跑得快,也要确保刹车是灵的。
这背后体现的是一种长远的、负责任的思考,我们追求的不仅是技术的领先,更是技术向善,确保它最终是服务于人,而不是给人带来混乱和伤害。
总的来看,Sora 2这样的技术,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极大地解放了我们的创造力,让很多过去遥不可及的梦想变得触手可及,这无疑会给广告、影视、教育、短视频等各行各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但另一方面,它也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真与假的边界变得模糊,信任的建立变得更加困难。
未来,我们可能会生活在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全新数字世界里。
如何用好这把剑,发挥它积极的一面,同时又防范它伤到自己,这不仅是技术专家和政策制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个身处其中的普通人,都需要学习和适应的新课题。
这个由代码构建的新时代已经拉开序幕,我们每个人,既是观众,也是参与者。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