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月饼27元,相当于三口之家一顿早餐的价钱。好利来"蛋黄红莲"月饼近日因高价登上热搜,125克的月饼折合每克0.2元,比市场均价高出50%。品牌方强调"用料讲究"的解释,与网友晒出的配料表形成鲜明对比,这场争议背后,实则是新消费时代的价格敏感度分层现象。
消费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以好利来"阖家美满"礼盒为例,12枚月饼售价369元,折合单枚30.75元,而同款散装总价仅222元,礼盒溢价达147元。更关键的是配料争议——店员声称"无添加剂",但网友发现其成分表包含乳化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
这种矛盾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克重单价,0.2元/克的价格远超稻香村等传统品牌0.08-0.12元/克的区间;二是价值认知差,369元礼盒的包装设计被批"朴素",与哈根达斯等品牌的精致礼盒形成反差。品牌强调的"咸鸭蛋黄""进口奶油"等卖点,在部分消费者眼中未能支撑近三倍的溢价。
礼品刚需族:面子经济的硬通货
好利来"鸿运当头"礼盒定价499元,恰好卡在中秋礼品市场的心理阈值。调查显示,商务馈赠场景中,300-500元价位的月饼礼盒占比达42%。这类消费者不在意克重单价,更看重品牌作为"烘焙界轻奢品"的符号价值,以及"阖家美满"等吉祥命名带来的仪式感。
品质中产:成分焦虑下的健康买单
门店工作人员反复强调的"无添加剂""优质原料",精准击中中产群体的健康焦虑。但配料表显示的复合配料,暴露出健康宣传与实际产品的落差。这类消费者愿意为宣称的"清洁标签"支付溢价,却对信息透明度极为敏感。
打卡新锐:社交货币的刚性需求
在小红书平台,好利来月饼相关笔记超2万条,联名款开箱视频平均播放量达15万次。品牌通过限量发售、季节限定等策略,将月饼转化为社交媒介。年轻人购买的不只是食物,更是"中秋仪式感"的参与凭证。
平价市场仍是基本盘,稻香村等品牌凭借8-12元/块的定价牢牢占据家庭消费场景。而好利来们正在做的是市场切割:通过原料故事(如强调进口奶油占比)和情感营销(如医院联名款),把月饼从食品变成情感载体。
未来可能出现更极端的市场分化:一方面出现更多9.9元的口粮款,另一方面500元以上的艺术礼盒将常态化。北京协和医院药膳月饼被炒至千元的案例证明,当产品被赋予文化或情感附加值,价格天花板就会被打破。
27元的月饼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三种消费价值观:有人为体面买单,有人为健康付费,有人为社交投资。在消费分级时代,"值不值"的答案早已不再统一。或许正如网友所说:"觉得贵不是它的问题,是我的问题。"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