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苹果发布会后股价下跌1.48%,市值一夜蒸发3700亿,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苹果是不是不行了? 但真相远非表面那么简单。 这场下跌背后,藏着资本市场对苹果的复杂期待,以及一个科技巨头在创新、市场和全球政治夹缝中的艰难博弈。
苹果iPhone 17系列发布后,股价不涨反跌。 截至美股收盘,苹果股价下跌1.48%,市值蒸发约52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732亿元)。 这种“发布即下跌”的现象,在苹果近年来的发布会中几乎成了一种常态。
资本市场遵循着“买预期,卖事实”的规则。 在发布会前数月,投资者根据媒体爆料、供应链消息和分析师预测提前买入苹果股票,推高股价。 例如,iPhone 17发布前10天,苹果股价累计上涨了5%。 一旦发布会召开,预期实现,部分资金便会获利了结。
这种短期波动并不总能反映产品的真实价值。 过去五年,苹果发布会当天股价下跌的情况屡见不鲜,但三个月后股价往往回升,涨幅通常在8%到12%之间。
iPhone 17系列在硬件上确实带来了不少升级。 标准版首次支持120Hz ProMotion自适应刷新率,存储容量从256GB起步,起售价5999元,比前代同配置降价1000元。
Pro系列采用了4800万像素三摄系统,支持8倍光学变焦和8K视频录制。 全新的iPhone Air以5.6毫米厚度成为苹果史上最薄的iPhone,采用钛金属机身和双面超瓷晶面板。
这些升级被一些用户称为“苹果史上最大方的硬件升级”,但也有观点认为这更像是“参数堆砌”而非“体验革新”。 例如,iPhone Air为了追求极致轻薄,取消了实体SIM卡槽(国行版保留),电池容量仅为2800mAh,续航能力引发担忧。
外观设计也成为争议焦点。 Pro系列的摄像头模组采用横向延伸的“Plateau”设计,被部分网友调侃为“创可贴”造型,甚至登上了“史上最丑iPhone”的热搜。
苹果的定价策略背后,藏着巨大的成本压力。 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加征关税,迫使苹果将iPhone 17 Pro系列的起售价提高了100美元。 券商WedBush估计,关税可能给苹果带来约10亿美元的额外成本。
为了维持利润率,苹果不得不将部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iPhone 17 Pro Max的顶配版本价格高达17999元,成为苹果史上最贵的iPhone。 另一方面,苹果通过将标准版存储容量从128GB提升至256GB并维持5999元的起售价,变相实现了“加量不加价”,这被视为一种针对市场的平衡策略。
苹果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令人担忧。 2025年第二季度,苹果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下滑至13.9%,排名第五,落后于华为、vivo、小米和荣耀。
华为的回归尤其引人注目。 2025年第二季度,华为以18.1%的市场份额重登中国市场第一宝座。 华为Mate 80系列搭载麒麟芯片和鸿蒙OS,在电池续航、快充和影像系统上形成了差异化优势。
苹果还面临AI功能的本地化挑战。 由于其Apple Intelligence功能在中国无法全面落地,iPhone 17在中国市场无法提供完整的AI体验,而华为、小米等本土品牌的AI功能却进展迅速。
苹果高度依赖中国制造,约90%的iPhone在中国组装。 美国政府推动供应链转移,苹果被迫将部分产能迁至印度和越南。
但转移供应链并非易事。 库克曾公开表示,中国拥有“最复杂、最灵活的制造生态系统”,这种优势是其他国家短期内难以复制的。 分析师估计,供应链转移可能使苹果的生产成本增加15%至20%。2025年被视为“AI手机元年”,华为、小米等厂商纷纷推出集成大模型能力的手机,提供从智能翻译到影像增强的各类AI功能。
苹果的AI战略则显得滞后。 其Apple Intelligence功能直到2025年初才推出,且在中国市场的落地存在不确定性。 这使得iPhone 17在AI功能上无法与本土品牌竞争。
这场较量,早已超越单纯的产品竞争,成为创新、生态、供应链乃至地缘政治的综合博弈。 苹果依然拥有强大的品牌和生态,但华为的迅猛崛起和本土市场的快速变化,正在改写游戏规则。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