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我踯躅于天津卫的街巷。这座曾被称为"九河下梢"的古城,如今依旧弥漫着市井的烟火气。转角处,一缕缕面香混着油香飘来,那是津门百姓最熟悉的晨曲——煎饼果子的味道。
天津人管这叫"早点",却不知这寻常吃食早已成了外乡人眼中的稀罕物。但凡来此的旅人,无不要寻一处"正根儿"的煎饼摊,仿佛不吃便算不得到过天津。那金黄的面皮裹着酥脆的"馃箅儿",倒像是给这座老城包了层文化的糖衣。
我亦不能免俗。循着游人如织的指点,终在卫津路觅得那家声名在外的"二嫂子"。说来可笑,这铺面竟寒碜得紧——方寸窗口,连块像样的匾额也无,活似个羞于见人的小媳妇。偏是这样的所在,倒成了《舌尖》里的座上宾,还被冠以"非遗"的名号。想来这世道,越是朴拙,反倒越能引得城里人趋之若鹜。
排队时听得前后议论,方知此间价格较寻常铺子贵了近倍。十一文钱的双蛋双馃,十二文的双蛋馃箅儿,分明是给外乡人备的价码。但既来之,横竖要尝个新鲜。待那热腾腾的煎饼入手,分量倒是实在。面皮软中带韧,馃箅儿脆得能听见响,确比寻常摊档讲究三分。
归途中遇着位摇蒲扇的老天津卫,见我捧着纸包的煎饼,忽地嗤笑:"又是个被'网红'诓来的。"细问才知,在本地人眼中,最好吃的煎饼永远在自家巷口——张婶摊上的面糊稠一分则太厚,稀一分则太薄;李叔炸的馃箅儿火候总是不早不晚。这些藏在市井深处的味道,早随着晨钟暮鼓渗进了骨血里,岂是电视里夸几句就能替代的?
离津那日清晨,我特意寻了家无名小摊。老师傅舀面糊的动作像在打太极,铁鏊子上的煎饼渐渐显出琥珀色。咬下的刹那忽然懂得:所谓正宗,不过是岁月熬煮的乡愁。那些被追捧的"名店",倒像是给异乡人准备的戏台,演的是别人记忆里的天津。
愿每个寻觅美味的旅人,终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味人间烟火。毕竟最地道的风景,往往藏在最平凡的晨光里。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