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初,陕西咸阳一个建筑工地里,24岁的四川女孩小刘蹲在钢筋堆旁,汗水顺着黝黑的脸颊滑进衣领,手指熟练地将钢筋绑扎固定。这个00后女孩已经做了5年钢筋工,每天工作10小时,日薪320元的收入,支撑着远在巴中山村的四口之家。她的工地日常被拍成短视频后意外走红,不是因为“流量噱头”,而是那份藏在钢筋与汗水里的家庭责任,戳中了无数人的心。
小刘的老家在四川巴中一个偏远山村,家庭的重担从她出生起就压在了这个家的头顶。2001年她出生时,父亲外出打工遭遇意外,左腿粉碎性骨折后落下残疾,无法再从事重体力活;母亲没读过书,身体也不好,只能守着家里的田地。一家四口的生计,全靠几亩薄田的收成和低保勉强维持。初中时,父亲又被查出二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发症让他脚上的水泡反复溃烂,看着父亲疼得皱眉却没钱好好医治,小刘心里像扎了根刺。
为了帮家里减轻负担,小刘高一读完就主动退了学,跟着同乡去广东进了电子厂。流水线上的工作枯燥重复,每天从早忙到晚,月薪却只有2000元左右。这点钱寄回家里,扣掉父亲的药费和日常开销后所剩无几。看着父亲的病情时好时坏,妹妹还在上学,小刘总想着“得再多赚点”。2020年,和老乡闲聊时听说“工地干活收入高”,19岁的她没多想,收拾行李就跟着去了陕西咸阳,成了工地上少见的女性钢筋工。
钢筋工的活远比电子厂辛苦。她的主要工作是按图纸绑扎钢筋,需要长时间蹲着或弯腰,把沉重的钢筋固定排列好,确保后续混凝土浇筑的结构稳固。刚上工那几天,长时间蹲跪让她的腿酸得站不起来,晚上回到工棚,连脱鞋都要咬牙使劲;搬钢筋时手掌磨出泡,破了又结茧,没多久就变得粗糙厚实;夏天太阳暴晒,工地地表温度超过40度,她戴着安全帽、裹着长袖防晒,一天下来衣服能拧出好几斤汗。但每次想到寄钱回家时母亲在电话里的哽咽,想到父亲能买得起好点的降糖药,她就觉得这些苦“不算啥”。
在工地上,钢筋工的薪资按日结算,技术越好、越能吃苦,收入就越高。小刘刚入行时日薪只有200元,跟着老工友学技术、练速度,慢慢从只会打辅助变成能独立完成绑扎任务,日薪也一步步涨到了320元。在咸阳这样的三线城市,这个收入已经属于钢筋工里的中上水平,但背后是每天10小时不间断的体力消耗。工地上大多是男性工友,起初有人觉得“女孩子吃不了这苦”,但看到小刘从不偷懒,绑扎的钢筋又快又标准,大家渐渐改变了看法,常会主动把搬钢筋之类的重活多分担些,给她留些相对轻松的绑扎活。
今年夏天,小刘试着在短视频平台分享自己的工地日常:镜头里,她戴着安全帽、架着眼镜,蹲在钢筋堆里专注干活,汗水顺着镜框往下滴;休息时坐在工棚门口,捧着搪瓷缸喝凉白开,脸上带着朴实的笑。这些视频很快引起关注,评论区里挤满了留言。有网友说“00后女孩能吃这份苦,太佩服了”“看着她满头大汗的样子,真心疼”;也有网友质疑“是不是摆拍博流量”,小刘看到后只淡淡回应:“干过工地的人一看就知道真假,没必要装。”更多时候,她会看那些鼓励的评论,“从小没怎么被夸过,看到大家说‘加油’,觉得心里暖烘烘的”,偶尔下班后开直播和网友聊几句,对她而言更像是“缓解独自在外的孤独”。
如今的小刘,是家里实打实的“顶梁柱”。妹妹在老家蛋糕店找了份工作,收入不高;父亲55岁了,还拖着残疾的腿种着家里的五亩地;她每个月除了留下自己的基本生活费,其余工资全寄回家里,父亲的药费、家里的农资、日常开销,都靠她的收入支撑。前阵子父亲血糖突然飙升,她接到电话后立刻跟工头请假,连夜坐火车赶回老家,带着父亲去医院检查、调整用药,直到情况稳定才返回工地。“只要爸妈身体好好的,再累我都愿意”,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随着她的视频走红,网友们的讨论也多了起来。有人说“她打破了‘女性不能做钢筋工’的偏见,靠力气吃饭不丢人”;也有人担心“长期干重体力活,对女孩子身体损耗太大,老了容易落病根”;还有人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谁不是为了家人在咬牙坚持,她的故事就是千万普通家庭的缩影”。对于“女性该不该做体力活”的争论,小刘从没过多回应,在她看来,“能赚钱撑起家的工作,就是好工作”。
小刘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却因真实的责任与坚韧打动人心。她放弃学业、扎根工地,不是被迫的“牺牲”,而是主动扛起家庭的担当。在她身上,既看到了00后不为人知的成熟,也看到了普通劳动者为生活打拼的不易。她的存在,不仅打破了对女性体力劳动者的刻板印象,更让人们意识到,支撑起无数家庭和城市建设的,正是这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的人。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