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报对《利剑·玫瑰》的评析,虽然语气犀利,但道出了不少人心中难以言明的痛楚。很多观众看完后,纷纷表示,这哪是什么评剧,分明是对当今娱乐圈里那股“重流量、轻实力”的病态风潮的一记猛戳。
娱乐圈的怪象不言而喻,近年来,许多明星不以演技为根基,而是把心思放在如何保持话题度、赚取流量上。颜值好一点,话题制造能力强一点,似乎就可以不必在作品上有所雕琢。想想看,今天晒一张精修图,明天凭借一张“生图抗打”的照片登上热搜,后天再用一桩绯闻炒热度,仿佛只要脸够美、热度够高,哪怕作品空洞、角色肤浅也无关紧要。剧本拿到手随便翻一翻,台词一记不住就念数字,甚至干脆让后期配音代替所有对手戏。至于剧情是否充实、角色是否立体、作品有没有社会价值,已成了无关痛痒的边缘话题。只要流量能转化成收益,这些所谓的“烂片”依旧能大肆捞金。
可偏偏,总有那么一部分人,不甘心陷入这种圈套,不愿成为被热度裹挟的流量符号。迪丽热巴便是其中之一。
她在古装剧中形象固定,往往是一袭华丽的衣袍,或者是仙气十足的公主,或者是风华绝代的侠女,每一个造型都尽显精致与美丽。而这一次,《利剑·玫瑰》中的邓妍,却与她以往的形象大相径庭。邓妍,这个打拐警察的角色,内心沉重,背负着小时候被人贩子拐走的朋友的阴影。她披上的是朴素的警服,剔除了所有的妆容和虚饰,皮肤微黑,言语简洁,举手投足之间展现出坚韧和朴实,不再依赖外在的光鲜亮丽,而是完全沉浸于这个角色的生活。
这种转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为了真实地塑造邓妍这个角色,她放弃了以往的“流量明星”舒适圈,专注于角色的内涵与深度。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常年战斗在一线的警察,迪丽热巴减少了精致的妆容,穿上制服,和其他演员站在一起,谁能分得出她与身边其他“警察”演员的不同?在拍摄审讯戏时,她不仅要反复琢磨每一个台词的语气,还要努力模仿真正民警在办案时的眼神与气场。更有甚者,一场泥地抓捕戏中,她不依赖替身,亲自扑倒在泥泞中,满身泥点,尽显敬业精神。
导演李晋瑞在采访时提到,迪丽热巴为角色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事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台词反复推敲,甚至亲自去打拐队了解生活,浸润在角色之中。尽管他并未直接提到“演技”二字,但话语中充满了对她专业态度的肯定。的确,迪丽热巴的努力可见一斑。
然而,观众的评价却各有不同。一些人认为她的转型诚意十足,认为她演的邓妍比以往的古装角色更为“接地气”。毕竟,以往我们总是把她看作“花瓶”,看她穿着古装,脸庞精致,演技似乎也只是装饰品。但这次,穿上警服的她站在审讯室里,眼神坚毅,话语直白,仿佛真的是一位奔波在一线的警察,尤其是在审问嫌疑人时,那股沉默的力量,格外有说服力。
还有观众提到她在哭戏上的进步,特别是在一场翻看旧照片的戏中,尽管她没有大声哭泣,却能透过微微颤抖的嘴唇与眼中的哀伤,展现出内心深处那股隐忍的痛楚。这种“克制的悲伤”比起暴哭的场面,更能打动人心。
纵然《利剑·玫瑰》的剧情并不完美,但其选题却自有一番深意。人民日报的锐评中提到剧作的“现实纵深”和“社会意义”,其中打拐这一话题无疑最为触动人心。剧中的警察们,非单纯地展示抓捕犯罪的快感,更展示了他们在案件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无奈。从寻找失踪女大学生的案件,到婴儿失踪的悲剧,每一桩案件都真实而让人揪心。这些细节并非凭空编造,而是从无数真实案件中汲取素材,能够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与警觉。
正如人民日报所说,这些苦涩、无奈与煎熬,银幕能展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但至少它让更多人关注这些被忽视的社会问题。而迪丽热巴这一次,不再依赖绯闻和热搜,靠的是她的演技和对角色的深度理解,让观众真正记住了邓妍这个角色。
所以,当今娱乐圈固然充斥着流量与话题,但若能有更多像迪丽热巴这样用作品说话的演员,或许我们能看到更多充满温度与深度的好剧。希望这股转型的风潮,能让整个圈子更加清新,给更多真正有价值的作品腾出空间。
愿在这条转型之路上,所有演员都能像迪丽热巴一样,以作品为本,逐渐摆脱“流量”的束缚,让每一个角色都能活得鲜活且真实。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