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法之名》这部剧火得不得了,堪称近年来难得的佳作。无论是剧情选材还是主演阵容,都让观众眼前一亮,尤其是男主角张译的精彩表现,更是赢得了无数好评。他细腻的微表情和爆发力十足的演技,让人忍不住称赞。
其实,这已经不是张译第一次担任男一号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张译自出道以来一直资源丰富,这既得益于他过硬的演技,也离不开他妻子钱琳琳的鼎力支持。
那么,张译为何能多年稳坐男主位置?他的妻子钱琳琳到底是怎样的人物?在揭开钱琳琳的故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张译的演艺之路。
张译的经历堪称“草根逆袭”的经典案例。1978年,他出生于哈尔滨一个军人家庭,从小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高中时,由于年龄偏小未能考上北京广播学院,经过一年复读后,才成功进入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成为一名文艺兵,主要负责道具和灯光工作。
退伍后,张译并未一炮而红,而是多年跑龙套。从军营小兵到《士兵突击》中的史今班长,无论角色大小,他都全力以赴,视每次演出为最后的机会。正是这种认真和坚持,让他逐渐获得了关注。
《士兵突击》播出后,张译凭借朴实细腻的表演打动了无数观众,也为他的演艺事业开启了爆发期。随后,《我的团长我的团》中他饰演的孟烦了凭借复杂的台词和肢体语言征服观众,《生死线》中的何莫修则生动展现了乱世中知识分子的挣扎。2012年,《北京爱情故事》里的“石小猛”,将北漂族的艰辛与无奈描绘得淋漓尽致,引发强烈共鸣。2013年,《辣妈正传》中幽默而深情的“元宝”,进一步提升了他的国民度。
近年来,张译依旧人气不减,《三大队》、《狂飙》等剧集不断刷新他的热度。他已经多次斩获金鸡奖、白玉兰奖等重量级奖项,在演艺圈中稳居顶尖地位。
除了作品上的成就,张译的敬业精神更是圈内外皆知。为了饰演《亲爱的》中的寻子父亲,他瘦身20斤,皮肤晒黑,甚至深入多个寻亲家庭进行实地采访,将角色的焦虑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拍摄《红海行动》时,不慎摔断腿,休息仅一周便带伤回归,完成了全剧拍摄。在《万里归途中》那场外交官崩溃的戏份中,他设计了电话中颤抖的左手小指细节,这样的细致入微让观众纷纷惊叹:“张译连呼吸都在演戏。”
对演戏的专注和纯粹,是张译坚持的原则。多年间,他拒绝参加任何综艺,也未接过天价代言,社交平台上几乎只发布剧组生活。被问及为何不做营销时,他说:“演员应该藏在角色背后。”正是这份坚持和敬业,让他长时间保持了演艺的纯粹与火热。
当然,张译能稳坐男主位置,除了自身努力,妻子钱琳琳的支持同样功不可没。
钱琳琳1972年出生于沈阳的工人家庭,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1995年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过《九州艺苑》《中国民歌榜》等知名节目,后创办音乐榜单栏目,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和资源。2006年,钱琳琳与张译结婚后,毅然辞去央视工作,转型成为经纪人。
依托电台时期积累的导演、制片人资源,钱琳琳为张译精挑细选剧本,甄别优质项目,避免陷入烂片。例如《我的团长我的团》的试镜机会、《鸡毛飞上天》等优秀剧集,都少不了她的牵线搭桥。她还擅长合同谈判,保障张译的权益,使他的演艺道路避免了大起大落。
钱琳琳对张译的帮助非常关键。尽管张译的外貌不算惊艳,钱琳琳却始终相信他的演技潜力,并帮助他从文艺片逐渐转向商业大片,拓宽戏路。可以说,张译今天的成功,离不开钱琳琳的慧眼与支持。
娱乐圈里,不少人羡慕张译娶了钱琳琳这样既美丽又能助力事业的好老婆,但鲜有人知道,这背后是两人相互扶持的爱情。
两人相识于录制广播剧时,彼时张译还在话剧团跑龙套,而钱琳琳则是央视主持,职业背景差异颇大,初时只是同事。真正让他们走近的是一次大雨天,2005年,张译在电台门口躲雨,钱琳琳递给他一把伞,由此拉开了彼此交流的序幕。随着时间推移,两人越走越近,最终走到了一起。
钱琳琳比张译大六岁,且带着一个儿子,但张译毫不犹豫地将儿子视若己出。两人彼此包容,性格互补,钱琳琳理性务实,善于规划事业;张译专注演技,全心投入家庭,二人相得益彰,是娱乐圈难得的模范夫妻。
总结来说,张译从默默无闻的跑龙套演员,到如今拥有百亿票房号召力的男主,他的逆袭既靠自身努力,也离不开钱琳琳的支持和帮助。能与钱琳琳相伴,张译无疑是幸运的。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